|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2019-1-7 16:51: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的扁担
添加时间 : 2019/1/6 10:55:08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在我的家中,一直珍藏着一条父亲曾经用过的扁担,扁担上面一道道印记和磨痕依稀可辨。虽几度迁徙,但这条扁担却始终被我们带在身边,每当看到它,就唤起了我对逝去父亲的思念之情。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过年的时候喜得贵子,家里本应该热闹喜庆,祖父祖母却双眉紧锁,在屋里急得团团转。
俗话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老家地处大山深处,为了养活一家老小,祖父母只好领着一家人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很远的集镇上换点油盐米面。父亲穿着开裆裤,也跟着大人学砍柴,祖父给他准备了一条扁担,他每天挑着两捆像秧头般的柴禾去赶集,常常引来无数路人围观。
12岁那年,父亲被送到汉口学裁缝,每天要给师父师娘端茶送饭,还要往返长江码头挑布匹,轻一担重一担,这条扁担每天都压在他的肩上。父亲16岁成家立业,从此便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那时生产队都靠工分吃饭,父亲为了多挣工分,总是专拣脏话、重活干,父亲用这条扁担挑过柴,用这条扁担贩过棉油,用这条扁担卖过藕,用这条扁担帮人挑过水,还用这条扁担救过别人的命。
一个月黑星稀的晚上,湾里一位孤寡老人突生疾病,父亲二话没说就急忙穿衣起床,和几位叔叔用这条扁担将家里乘凉用的竹床绑好当担架,步行30多里将病人送到医院救治。医生说幸亏送的及时,不然就性命难保,病人的病治好了,父亲却累得在床上躺了3天。
1966年,当地政府在老家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我家房子被拆迁,重建新房时,三间屋的砖石瓦块全靠父亲一担一担地挑回来,房子建成了,但父亲却累瘦了。
新房刚刚建好,政府又号召库区移民,父亲第一个报名,于是他用这条扁担挑起坐在两个箩筐里的三弟、四弟,带着全家人两眼含泪、一步一回头地慢慢离开他熟悉的故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田地分到户后,家里粮食年年大丰收,父亲望着他一担担挑进粮仓的稻谷和小麦,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岁月的沧桑将父亲折磨得弓腰驼背,父亲后来实在不能下地干活了,又操起这条扁担走乡串户收破烂、卖泡糖,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用过的这条扁担一样朴实、平凡,但他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的缩影,见证了新旧世纪的变迁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