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左乐 于 2019-2-23 09:24 编辑
新的一年对荆州经济发展的新期待
作为在外打拼了一辈子的荆州居民,今天趁一周仅有的一天休息,坐在电脑前,对2019年加速补上荆州发展“短板”,快一点儿还上荆州经济发展的历史欠账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姑且也是我们散落他乡游子的一些新期待吧!
一是期待荆州综合大交通有新突破。制约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交通。非常奇怪处在几千年中国中轴线——荆襄古道、秦楚驰道上的荆州现代大交通成了最大的短板,不是我想不通,就是我在经济领域成果颇丰的一些学者朋友也看不明白这是个什么“局”。现在看来,如铁路、航空等有了些许进步,似乎有了新机,但前景仍然模糊,流落在外的荆州人不少于200万之众,不要说他们在外讨生活之艰辛,就是每逢年节回趟老家,看看父母亲友和自己年幼的孩子都非常不宜。这就是为什么在全国知名网络论坛有关荆州交通发展皆为“热议”的实际所在。我们没有别的过分奢求,只求荆州大力推进高铁这一绿色交通发展,实现南下北上的高铁交通——荆荆高铁建设尽快复工、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快点儿启动建设、荆荆高铁延伸常常德及早开建。真正解决荆州大交通很不充分、很不平衡的发展现状。
二是期待荆州现代化产业有大发展。按照大保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大发展,构建起荆州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城市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永续发展的体系化的经济支撑。因此,要学习沿海城市的做法,把污水集中处理管道铺接到企业,服务支持其生产发展,在切实狠抓大保护的前提下,加速“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高新科技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同时,根据荆州发展需要,切实抓好产城农融合,大力发展现代高新科技农业;切实抓好产城人融合,大力发展消费服务业;切实抓好产城融融合,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切实抓好产城港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抓好产城文融合,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荆州的体系化经济支撑发展起来了,荆州的百万打工仔也就回流有期了。
三是期待江陵、公安设区目标尽快实现。“北越南跨,西进东拓”,实现城区扩展发展、“双临江”发展是荆沙地区几代人的愿望。例如:民国时期就对江南弥市镇、埠河镇作为城区发展规划。现在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缺陷,荆州城区向西20公里为宜昌枝江、向北十几公里为荆门沙洋,向东十几公里为潜江,荆州作为两湖平原的地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相当局促。加速两县改区,加快大城市建设,对加快跨江通道的建设完善,加快两岸生态保护及沿江绿色通道建设贯通,加快具有都市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风光带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四是期待古城保护和利用有新进展。荆州古城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重要话题,我有幸和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湖南省政府资政、湖南师大博导朱翔教授交谈过荆州的发展问题,他说:荆州历史、荆州古城就不得了,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怎么会没有位置呢?因此,需要加速城内人口的疏散,加速古城内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及恢复性建设,加强城内外水系的生态修复,加快5A级景区的建设。要着力推进古城楼的复建古城,当务之急,要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仲宣楼”“望江楼”“明月楼”这三座历史名楼,可以在“仲宣楼”内恢复“建安七君子”塑像,树立王璨的《登楼赋》文匾,悬挂毛主席的点评,使之与关公圣象“一文一武”互相呼应,充实三国文化旅游的内涵,形成古城东部从屈原广场到关公圣象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区。
五是期待实施双向大开放有新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大开放,复制建设自贸区,探索建设自贸港的大开放战略。荆州在近现代历史上是一个有开放传统的城市,是内陆少有的几个向世界首批开放的发端城市。1876年《烟台条约》将荆州沙市辟为国际轮船自由停泊港,1895年《马关条约》将其与苏州、杭州、重庆等现代城市“大腕”一起并列为四口通商之首,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希望荆州继续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力争进入国家复制“自贸区”的笼子,在荆州盐卡港及荆州开发区辟出30平方公里区域,建设湖北自贸区荆州片区,让荆州这个历史上的开放城市在新的发展中不要再掉队、不再落伍。
六是期待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荆州是传统和现代交织的平原大农业区域,建设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极具示范意义。希望荆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化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按照“一乡一张图、一县一幅画、全域总规划”的全景格局,切实做好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详细规划。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基本原则,推进“富美乡村”建设。按照“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加速农村环境治理及民居改造,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按照生态绿色、文化底色、品相原色、产业出色、整体亮色的形象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条件下充分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新田园景象”。把荆州打造成为自然风光美、人文和谐美、产业园区美、生态宜居美、城乡现代美、全域持久美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