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实现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通俗来讲,全域旅游就是实现“时时、处处、行行、人人”,做到时时都能旅游、处处都能旅游、行行都能融合、人人都能参与。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湖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意见,推动全域旅游从发展理念迈向发展实践。 一、外地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 杭州是我国最早践行全域旅游理念的地区,自2002年西湖5A景区实行免费对外开放经营模式以来,带动周边休闲、娱乐、餐饮、服装等行业迅猛发展,以旅游为支柱的服务业已占到杭州市GDP总量的62.6%。从全国来看,旅游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归纳起来有“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既要有打破传统、敢为人先的勇气,更要有引领风尚、优化模式的智慧。在发展思路上要勇于创新,在发展方式上要大胆试错,找到适合本地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如杭州千村创A的全域思路,解决了基层空间全域发展点多、线长、面广、难抓的问题。黄陂“景区打包”的发展模式,解决了景区质量和全域贯穿的问题。 二是突出党政统筹。全域旅游需要顶层战略的支持指导和多部门的协调推进,没有党政统筹推进,只靠旅游部门一家单打独斗,旅游业不可能取得大的突破。如黄陂通过党政主导,推进旅游规划与全区产业共谋、旅游配套与公共设施共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旅游产品与文化体育融合、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现以全域旅游对各领域的统筹发展。 三是突出融合共享。融合共享是活化旅游要素、增强旅游市场活力、增加旅游实质效益的抓手。没有旅游要素的有机融合,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将大大下降;没有旅游行业的有机融合,旅游带动系数也会大大降低。如黄陂利用周大福珠宝加工基地和北车修造基地发展工业旅游,利用“台创园”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利用奥特莱斯和汉口北市场群发展商业旅游,通过全域融合增强旅游业的辐射能力,带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类行业的发展。 四是突出创建特色。就是要对城市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把真正有市场感应度的旅游产品推向前台。如千岛湖从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千岛”优势,打造猴岛、蛇岛、幸运岛等不同形态的特色岛屿。云南瑞丽紧紧抓住热门的翡翠市场,发挥紧邻缅甸优势,发展翡翠旅游,带动全市旅游发展。 五是突出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如宜昌市2017年顶住经济增长2.4%的经济压力,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开展长江流域环境整治,对化工企业实行“关转搬”,青山绿水提升了环境质量,引来了高质量企业,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强劲复苏,今年前三季度,宜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16%,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 二、潜江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优势 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水乡园林”美誉,有“两园、两湖、两河、一江”等旅游资源,全市共有河流、淡水湖、人工库塘、水产养殖、草本沼泽、洪泛平原湿地等湿地资源6类21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0.5%,约为全国湿地率的2倍。虾稻文化独具特色,兴隆大坝比肩三峡,江汉油田全国闻名,章华台遗址重现楚风雅韵,国省级非遗名录数量达17项之多,空间资源高占比和文化资源多元性为推进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是旅游产业后劲充足。返湾湖生态旅游区、汉江生态旅游区、曹禺文化产业园、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初步构成我市全域旅游骨架支撑。兴隆水利枢纽旅游区、龙湾遗址章华台文化旅游等重大项目进入省重点文化主题旅游开发项目库,楚国死海项目入库省旅游新业态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一大批涉旅项目为推进全域旅游积蓄了发展后劲。 三是旅游品牌独具特色。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潜江龙虾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曹禺文化周荣获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被人民网和中华节庆研究会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国际马拉松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逐渐成为全市新名片,“看湿地风景、走健康绿道、品荆楚文化、吃潜江龙虾、听花鼓赏皮影”等立体式、全方位旅游体验成为潜江的特色品牌,为推进全域旅游提供了优势支撑。 潜江发展全域旅游的短板不足:一是全域旅游意识不强。二是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三是旅游发展基础薄弱。 三、潜江发展全域旅游的具体路径 一是增强全域旅游意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树立“旅游是未来饭碗”的思想理念,充分认识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强发展旅游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强化对旅游发展的统筹指导,把全域旅游战略纳入市委市政府战略规划,确立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导向的城市IP定位。强化全民旅游意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动员、媒体宣传等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各行各业参与旅游建设,融入旅游发展,共享旅游红利。 二是理顺全域发展体制,构筑坚实发展基础。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发展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常态化研究推进涉旅重大项目、重点规划、重大改革等工作。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加强与市域大型重点规划的互融对接,指导各相关规划编制向“多规合一”靠拢。强化平台建设,成立旅游发展投资公司,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筹推动全域旅游相关项目招商、融资、投资等工作。强化政策扶持,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旅游项目规划、产业融合发展和营销推广。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旅游营销、策划、管理专门人才,推动旅游部门充分履行职能。强化考核督办,建立旅游考核指标体系,推动部门和地方主动作为,实现“旅游+”向“+旅游”转变。 三是践行全域融合理念,促进行业全面发展。整合特色资源,引入优质资本,落实“四个一”。即:落地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发挥盐卤资源优势,推进大型盐疗康养项目;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发挥虾稻资源优势,推进虾稻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新型旅游业态,开发虾稻研学游、光纤产业游、观鸟摄影游、汉江沙滩游、水利景观游、戏剧展演游、非遗探秘游等。培育一批符合时代潮流和大众口味的旅游产品,挖掘“细腰宫”“九歌”“巫楚”等有温度、吸眼球的特色旅游元素,融合于歌曲、影视、舞蹈、文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一批旅游关联产业,出台酒店、农家乐、旅行社标准化建设的奖励政策,休闲、服务、商贸、金融等涉旅行业的扶持政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狠抓全域基础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品位。加大旅游投入,大力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大数据智慧平台、景区交通标志导览、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旅游元素串联城市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研究出台城市空间治理美化的相关政策,实现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合理融合。以发展城市旅游为目标打造城市品牌,叫响一两个旅游口号、打响一两个旅游IP,开展城市整体打包的旅游营销。设立文创中心,统筹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虾香稻”“尝香思”等旅游商品的包装营销、“潜潜”“江江”等衍生产品的产业链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