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509|回复: 14

[七嘴八舌] 【历史】天门市西大门多宝镇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0 19:5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宝湾—历史—收集

中古代,名人记载:(正稿)

楚国大夫申包胥

(插图1:申包胥相)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出生地,“荆州监利县”。年代,“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时间,大概是“公元前506年”左右。隐身(家)故居地:“京山县南漢水上”。这个申包胥与申大夫廟,很可能就在现在多寶灣的么一个地方(我只说的是很有可能),不得而知,说不定当时的多寶灣,就叫“漢水上”,城与鎮,有待考。此人的后裔,因么种原因又躲藏进了深山老林里,“京山县,县东”。“四庫全書”——史部;(安陆府圖)是这样记载;“申大夫廟”‘在京山县南漢水上祀楚大夫申包胥’。

(插图2:文字图片)

说明:以上来去的时间和地点,笔者;是使用了“四库全书”的文字记录作了初步地探索,以作为专家、学者对此人的参考。

京山人自己的公众平台京山之窗
讲述京山人自己的故事生活之友
申包胥(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时楚国大夫。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苏)亦名`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楚君`冒之后,原与伍子胥友善。京山申公岭一带众多申姓,人,县城东申公岭为其故里,今相传为其后裔。建国前京山县城曾一度命名为包胥镇。据明嘉靖《京山县志》记载,申公岭上有申大夫庙,后毁。崇祯年间又重修。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有记载。

本人、对他的理解;他通过多年隐藏,在这个“汉水上”城镇内(多宝湾)繁衍生息,生育后代,死后,“申包胥”的后人为了记念他,立碑树传,建了这个“申大夫廟”(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只能推泽)在后,后人因种种原因又藏到了京山县县东,“京山县志”记载所说;在“京山县县东申公岭一代”,又建起了,这个“申大夫廟”,后又毁“崇祯年间又重修”……

转读:申包胥,楚国人。吴国在柏举讲楚兵击败,进入郢,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救楚。申包胥带领着秦军到了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着五百乘战车。子满说:“我不知道吴国的道路”让楚国人先和吴兵战斗,然后参战,大败吴国军队。吴国军队退去,昭王回到楚国,从包胥开始封赏。包胥说:“辅佐君主安邦定国,不是为自己;救人于危难除掉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完成功绩却受封赏,就是卖弄自己的永无。国君已经安定了,还有什么需求的呢?”于是逃走而不受封赏,一生都没现身。

点评:他一生最大的功勋就是找奏国借兵。

欢迎分享和评论……
Screenshot_2018-10-28-13-40-57-855_com.tencent.mm.png
Screenshot_2019-01-16-21-29-33-354_comiui.gallery.png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笑遨江湖 + 10 + 10 楼主很有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1 08:0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元朝时期:(多宝湾)

沿革史•京山县宋、元两次徙治略考

京山县在历史上有两次短暂的徙治(政府搬迁),一次是宋末徙治汉滨。二次是元末徙治新城。徙治的原因是改朝换代的“兵乱逃亡”。但来去的时间?汉滨在哪里?新城又在何处?是否逃亡官吏所新建?这些问题,在京山的史书上没有交待。据考,现略陈管见如下:
   
一  第一次徙治汉滨
   
“……宋末徙治汉滨……”是因元兵由北南侵迫境,南宋官吏当然要往县西南的汉滨逃亡。
   
这次元兵南侵统帅是元伯颜(史天泽因病返),率兵15 万,在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以排山倒海之势,8 月攻襄樊,9 月直逼郢州(钟祥),10 月初围攻郢城。当时宋名将张士杰有重兵驻守郢城,奋战约一月,城未克。伯颜撇下郢城,偷渡汉水南下,于是屠沙洋,陷新城,守将边居谊战死。如:“冬十月,元伯颜复攻郢州,张士杰力战御之,伯颜遂潜兵入汉,屠沙洋,陷新城,守将边居谊死之”(《刚鉴易知录》卷八十八2445 页)。
   
另一支元兵从钟祥侵入京山、天门(对城镇破坏很大)。以切断宋兵南逃江浙的退路。因此,在乾隆《天门志·沿革》上,这时也有“宋未兵乱,徙治无常”的记载。
   
据此,京山县南宋的官吏,当在元兵开始围攻首府郢城的九月,就南逃汉滨了。这个汉滨就是多宝湾。此地是京山唯一的汉滨边境重镇。自汉以来一直属京山辖域。(只在南北朝和唐代,两次属竟陵。解放后,1951 年改属潜江,52年又属天门)。
   
特别是在明清的《京山县志图》上,还可看到在此设有“县丞署”(二级县治)并筑有土城,城内除县署外,还有关帝庙、钱粮所、外委署、财神庙、京南书院等。城外东南隅,还有白骨古塔。城南濒临汉水,还有停船码头三处(见光绪《京山县志》堤防图)。因此,这里是宋末京山县官吏南逃汉滨唯一的安身之地。必要时,还可再渡汉水南逃,这就是徙治汉滨的原因。
   
这次逃往汉滨的时间短,是因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十月底,多宝湾对岸的新城被元兵攻破。到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夏,郢州安抚使赵孟又以城降元,京山县归元图(换了朝代)。于是县治又迁回京山。徙冶汉滨的整个时间约1年(1274 年9 月一1275 年8 月)。
   
二  第二次徙治新城
   
康熙《京山县志·沿革》:“因兵乱徙治新城,三年还故治”。这次是元朝末年“陈友谅起兵沔阳,县境所在寇乱”。特别是在至正二十八年(公1368 年)“吴复破老马刘于大洪山”(见康熙《京山县志·沿革》)。南逼京山县城时,县治又开始逃往新城,成了流亡政府。历时3 年,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始复今所”。(见光绪《京山县志·兴复邑治记》)。
   
这个新城,在多宝湾对岸偏北,位于沙洋下游的汉水边,属荆门县境。在南宋时,抗元将领边居谊驻守新城,是以汉江为天险来抗拒元兵的,成为军事重镇,后被元兵攻破,边居谊战死。(在北宋就有此城,明朝改为新城镇,见《中国历史地图集》明图)。
   
因此,新城并不是元末南逃的京山官吏所新建。也不在县境内。“权治新城”的京山县治,是逃亡邻县的“流亡政府”。(只一水之隔)史书虽有“徙冶三年”之说,何时迁回?无考。如:“……刘煦书有改治之文,无还冶之岁,故《承天新志》之末曰‘数年’,《京山旧志》之首曰‘未几’。皆不及深考”。(见明郑友玄《京山县志序》)。

再据明初刘习之《京山县复兴邑治记》的工程“……始于洪武三年之秋,讫功于次年之夏……而正龟卜者邑宰刘桓……”刘桓是明首任京山县令,并主持洪武三年秋修复县治的工程,当于洪武三年夏来京山,完工于次年夏天,正式还治时间当在洪武四年秋,即公元1371 年。

再据刘习之《记》“……权(暂)治新城居三年,始复今所……”减除三年,即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是逃往新城的时间。正吻合康熙《京山县志·沿革》的“洪武元年吴复破老马刘于大洪山”南逼县境的时间。

以上两次徙治的原因,来去的时间和地点笔者作了初步的探索,以作为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1 21:3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1 08:00
宋朝——元朝时期:(多宝湾)

沿革史•京山县宋、元两次徙治略考


业余收集,共同分享。历史:承天府管辖的广茂地域,以及各州县的来由。

唐诗一首用之,“——杜牧《汉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1,承天府:

图1:承天府图

明嘉靖十年(1531)升安陆州置承天府,治钟祥县(今湖北钟祥市),属湖广布政司。辖钟祥、京山、景陵(今湖北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及荆门、沔阳(今湖北仙桃)二州。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于此。清顺治三年(1646)改为安陆府。
Screenshot_2019-01-21-18-01-28-681_comiui.gallery.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 08:2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1 21:31
业余收集,共同分享。历史:承天府管辖的广茂地域,以及各州县的来由。

唐诗一首用之,“——杜牧《汉 ...


2,钟祥县:

图2:锺祥县图

钟祥二字最早出现在《明世宗实录》中: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嘉靖帝登极三日即遣司礼监太监秦文,内官监太监邵恩等捧笺诣安陆州(钟祥)奉迎圣母。笺曰:“恭惟母妃殿下,钟祥茂族,媲美先王……”这是“钟祥”二字最早的出现,比地名钟祥早了整整十年。说明嘉靖帝对“钟祥”之名是心仪已久,情有独钟。特别是在修建明显陵的过程中,江汉间出现了所谓四件祥应异瑞之象,为此,礼部右侍郎严嵩于嘉靖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向嘉靖帝列举时,嘉靖帝欣然以为“祥瑞所钟(锺)”命名钟祥。

IMG_20190122_0823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 09:4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2 08:25
2,钟祥县:

图2:锺祥县图


3,京山县:

图3:京山县图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京山县。京山,因县城东有京源山而得名。
Screenshot_2019-01-22-08-30-09-032_comiui.gallery.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 10:1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2 09:42
3,京山县:

图3:京山县图


4,景陵县:

图4:景陵县图

景陵,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
IMG_20190122_1011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 10:4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2 10:15
4,景陵县:

图4:景陵县图


5,潜江县:

图5:潜江县图

潜江,自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

IMG_20190122_1041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 11:3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2 10:43
5,潜江县:

图5:潜江县图


6,当阳县:

图6:当阳县图

当阳以县城位于荆山之南,取山南为阳之意得名。一说取“天子当阳,诸侯用令”之意为名。
mmexport15480343787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 12:1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2 10:43
5,潜江县:

图5:潜江县图


6,当阳县:

图6:当阳县图

当阳以县城位于荆山之南,取山南为阳之意得名。一说取“天子当阳,诸侯用令”之意为名。
mmexport15480343787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54

帖子

597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97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3 08:1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大兴 发表于 2019-1-22 12:16
6,当阳县:

图6:当阳县图


7,沔阳州:

图7:沔阳州图

沔阳,“沔水之阳”也。湖北沔阳建制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古山南水北为阳,今天的沔阳在汉水之南,为什么不叫沔阴呢?这就要提到夏水。在水系不明朗的古代,沔水在沔境并非汉水,而是借用了夏水。借用的多了,连长江的一部分也曾经被称为沔水。《辞海》记载:“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今沔城)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当时的沔阳县治在夏水之北,故名沔阳。
mmexport154803439159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