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虬川九区 于 2019-2-25 15:49 编辑
金牛千张,又名“金牛皮子”,是金牛传统的豆制食品,因皮薄如纸,有韧性,“隔视可见人影,捏角不会破碎”故名。金牛千张制作的历史悠久,金牛千张的制作技艺是金牛民间独有的传统手工艺。 金牛千张是一种健脾、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半透明,薄如纸,生时淡黄,晒干金黄,煮熟乳白,汤如乳汁,越煮越软,但不糊汤,进口柔软,味道清香。食用时,可切成丝条状煮鲜鱼,味道鲜美,尤以鳜鱼煮皮子闻名远近;或切成三厘米宽的条,结成皮子跎焖红烧肉。它的吃法多样,能做出各种美味佳肴。 金牛千张是以优质的黄豆为原料,并用金牛港流域的水,采用独有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成品。而用其他地方的水做的千张远没有用金牛港流域的水做的千张味道好,即便是金牛师傅被请到外地做千张,其千张味道也不如金牛的味道好。只有用金牛港流域的水制作的千张,才是地道的“金牛千张”。 金牛千张的制作技艺独特。整个制作过程主要为:清洗→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浇浆→压榨→剥皮。每个步骤都有具体要求,不得马虎,否则会影响到皮子的质量,甚至血本无归。 金牛千张的制作一直是传统手工制作,它的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后不久,这里就开始制作千张,到了宋代,此地商业日盛,油盐柴米布匹生意兴起,城乡豆腐店增多,豆浆、豆花和豆果等品种花样翻新,千张也就大宗制作起来。自金牛成为商贸集镇以来,镇区就有从事千张生产的手工作坊,其中以邱源盛所产为正宗。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编纂成书的《武昌县志》中记载有“有豆腐、嫩者为豆腐脑,以布夹之,旋压干者,为豆腐皮。金牛镇制者薄而鲜,卷而干之为烂腐皮,味尤美。” 1952年国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私营千张的生产经营也于上世纪50年代末退出市场,由供销社生产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私营作坊生产千张才得以恢复,重新进入市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金牛千张已经成为金牛的重要产业,目前金牛镇区内的千张作坊有30多家,传统的金牛千张制作技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