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形式主义”的三个标准。即:一是既要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只说不做、说多做少、说做不一,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二是既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过程为结果服务,过程热热闹闹风生水起,效果出不来或者效果甚微,也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三是既要看一时一事,更要看时时事事,显然,一时好不代表时时好,一事好,也不说明事事好。这三辨别标准可以说很浅显,但也很一针见血。而要说为什么这些形式主义的现象会存在,问题可能还是出现在“领导”身上。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这个道理。对人民群众来讲,没有人喜欢吹的领导,也没有人会认同不计效果的走过程,至于一时一事,也许对得益的群众会有获得感,但是依然不能获得最广大的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如果不是领导喜欢听好话,哪来那么多管吹不管做的形式主义?一个部门风气正不正,就看领导用人的导向。如果会吹的人得重用,这个部门肯定无人干实事。相反,如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人得重要,也就必然不会有“形式主义”的道场。
有多少会议不是要求会后要迅速传达,要向主要领导汇报,而且一天两天之内就要汇报会议落实情况。试想这样的要求不是形式主义是啥?似乎回去一汇报一传达一学习,就万事大吉。我听过一个最笑话的事例是,现在各部门提出“不见面”审批,有的要求最多见一次面。结果有群众上门来办事,办不成,因为考核不见面,一见面就要扣分。经办人员不得不请上门的群众赶紧回家,“咱不能见面”。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试问不见面审批的改革初衷是不让群众上门吗?群众爱上不上是群众选择的权利吧?行政机关便民服务提供的是不上门也能办理,不等于就是不能接受上门办事。这样的形式主义是不是害死人?
说到一时一事,我个人的体验更深。但凡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我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反映的目的是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要再在其他人那里出现同样的情况。但往往信息一旦为被反映部门获悉,他们会想方设法联系到我本人。但结果我的个例是解决了,原来不顺的依然不顺。由此导致的社会恶劣风气是,到政府部门办事,遇到事难办的,一纸告状告到领导那里,领导一发话,下面再难办甚至不能办的事情也好办了。可见,这样的形式主义已经不仅仅是形式主义的问题了。
央视网《见识》栏目刊登署名文章称“要治好基层形式主义病,关键要上级勇于对自己开刀。”笔者深以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