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0
中士
 
- 积分
- 34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又到清明扫墓时
春分没到,城里人就着手忙祭奠之事。本来,祭祖、扫墓按规矩是清明这个时间点的工作。由春分到清明还相隔半月之久,提前操办,时间点上不对茬,会不会惹得祖先和地下亲人不高兴?坊间讲究多,若是讲迷信的人,这还真是个问题!
其实,清明只是气候时令上的一个节点。我们过去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田地的收成与季节天气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不误农事,方便过日子,先辈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便对应相应的节气组织农业生产和打理相关的生活。
清明,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此时的气候由寒转暖,自然万物也从寒冷的冬眠中渐渐醒来。树枝发芽,小草泛青,鸟鸣歌唱,虫豸唧唧。尽管此时阴雨绵绵所带来的天气乍暖还寒,但世间万象仍不乏勃勃生机。时间走到这一刻,暖,是未来的趋势;寒,己成过去的回忆。也许这种继往开来的状态,正契合人的追今抚昔的心理。因此,祭奠祖先和亲人,也许最初看中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大环境,并非宥于某时某刻的具体时间。
触发城里人提前行动的理由,还有一个客观实际的因素。现在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呈几何数的增长。农耕时代的私家墓地,显然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成千上万人葬在公共墓地,一到清明节,祭拜的人潮汹涌,盛况空前。直接的后果是:人壅于途,车塞于道。用寸步难行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和夸张。而且,很多家庭的亲朋好友并不葬在同一公墓。祭扫起来,由此及彼更费周章。错峰办事,实乃形势所逼。
我的母亲英年早逝,死后葬在离城区一、二十公里的一个叫仙山的公墓。当时这处公墓的位置算是城市的远郊。四十多年之后,父亲去世,我们也想把他葬在母亲的公墓内。此时该公墓划于城市三环线内,属于市内墓地。地段成了优质资源,于是人满为患,父亲落不了“户”。最后,只好将他葬于距城区四十公里开外的另一公墓。
父母两地分“居”,子女们每年祭拜、祉祀很费周折。前些年,哥哥、姐姐身体硬朗,扫墓各自单独行动。后来哥哥、姐姐上了年纪,大家就结伴而行。行动一致有好处,一来办事方便,二来有个相互照应,三是可以温习曾经的家,找回过去的自己。问题是,人上了年纪,行动迟缓,反应也慢。每年公路不断的扩建,交通也相应调整。走错路,搭错车是常有的事。本来,到墓前烧一把纸,敬一炷香,是个极其简单的程序,每次却要耗费一整天的功夫。假如是跨省市祭奠,那就更加费事。
今年元旦,哥哥去世。一起上坟扫墓的兄妹四人,缺了一个。物似人非,多少令人伤感。二姐说,自己今后实行水葬,意思是将骨灰撒入江河,不留墓冢。理由是后辈人行孝的少,并说,若干年后哪个还能记得谁是谁?二姐的话里虽然对晚辈有几分怨气,却是人之常情。实话讲,新一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积太强,这就产生难以指望他们关注别人的担忧。从另一面方讲,人上了年纪,对身后事就想得多。注意力太集中,偏激的情绪就在所难免。
大姐今年七十有二,二姐也快七十,我也过了花甲之年。我们如同生命树上摇摆的枯叶,随时都有飘落的可能。今天墓塋的阡陌上缺少了哥哥的蹒跚脚步,这是预示我们这代人即将谢幕的前兆。二姐今天这样说,多半是因为眼望枯叶凋零的凄凉,使她心理上感觉有些惨不忍睹的残酷。如果要把这个过程再复制给下一代,又令她于心不忍。年年扫墓,岁岁牵挂。与其把残酷和麻烦留给后人,莫如不留坟包和墓碑的好。这是二姐抱怨声里的逻辑。
后辈扫不扫墓?我们看不到,传统能坚持多久?也是个未知数。不过,既希望自己被后人记住,而又担心给晚辈添了麻烦,象二姐这样内心矛盾纠结的人决不只她一个,也不止我们这一代。古人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把奉献写到极至的诗句。令人刮目的是,中国父母在死亡的这个旮旯里,不仅作了经典的诠释,还增写了“丝尽”、“泪干”之后的后续报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是空发议论的无病呻吟,是字字泣血的感慨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