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5637|回复: 0

[原创天地] 山村四十年(1978-2018)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

主题

6

帖子

15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5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4-13 16: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村四十年(1978-2018)
             作者:茗上行舟

目  录
序言
1978年,山村在哀乐声中度过
1979年,老光棍终于迎来春天
1980年,山村出现外乡人身影
1981年,山村田野种田忙
1982年,西太公收徒授艺
1983年,电视时代的到来
1984年,计划生育力度在加大
1985年,农民企业家省府授奖
1986年,朱奶镶牙、文华戴表
1987年,不生男孩不罢休
1988年,西太公结扎添孕
1989年,安明叔怒斥大夫
1990年,鞭炮业出户进厂
1991年,柏武出走股份公司
1992年,鞭炮产业实现升级
1993年,将儿当牛的安明叔
1994年,琪春娃只身闯深圳
1995年,富爷与酒的不解之缘
1999年,鞭炮全盛时代的来临
2002年,最后一个儒生走了
2002年,父亲一辈子的遗憾
2005年,老村长三爷的担忧
2007年,全国性禁鞭的冲击
2009年,山村最后一个光棍
2010年,生错时代的六爷
2012年,成功逆袭的兄弟
2014年,山村的高光时刻
2015年,赌风蔓延小山村
2016年,鞭炮产业停产整顿
2018年,一代人的谢幕时刻

序 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四十个年头,四十年来,祖国各地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作者出生的小山村是中国千万个村庄中的一个缩影,山村人从最初的压抑、痛苦和迷茫中,在自己的小天地,小心地窥探着外部的世界;他们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奋力探索着前行之路,他们把握住改革开放大时代的脉搏,开创出一条山村人的自强富裕之路。谨以此书献给四十年来,奋斗过、自强过、努力过的山村人。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族兄汪向林、族弟汪剑君,以及汪前法为首的村理事会的大力支持,积极提供素材和资料,使得编撰工作非常顺利,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即从构思到基本完成编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幕阜山余脉中的一支,从灵乡镇宫台山、刘岱山、梅红山起,一路向北延伸,经大小茗山、八王山、九王山,至沼山止,仿佛是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将大冶和鄂州两地分开,东面是大冶,西面是鄂州。
在群山中段有一座海拔四百米左右的山头,卫星地图上标注为山尖垴,本地人都叫山包垴或者大众山。山形挺拔宽厚,一众余脉顺着主峰两侧延伸而去,形成合抱之势。整个山形从正面看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太师椅,上手端是60年代修建的水库大坝,下手端是隆起的小山丘与其他村庄形成的天然分隔。
在大山宽厚的怀抱中,有一座5、60户人家,300余人口的小山村;连绵的大小山脉,村庄依山傍水而建,风景十分美丽,这是我的故乡。细数起来,跳出农门、离开故乡整整30年了;30年来,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甚至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而越发的明晰起来;遂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大潮,起意将山村人的故事整理成文,以飨故乡的父老乡亲们。

1978年,山村在哀乐声中度过。
村里接连去世十三位村民,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青壮年;我们那里有一个说法,说正月里办丧事不吉利,男带一、女带七,正月里有男性去世,还要带走一个,女性去世,要带走七个。
我生性敏感,见不得这样的场面,听不得唢呐的呜咽、铜锣的震颤和那些哀乐的低回,听到总会流泪;我不像那些喜欢热闹的同伴们,总要往人多热闹处蹿,我总会呆在家里关门闭户,尽量不让自己听到。1978年,外面的世界早已是翻天覆地,但我的山村只是感受到压抑、悲伤,和日复一日无奈、单调日子的重复。

1979年,老光棍终于迎来春天。
30多岁的老光棍西太公终于成家了。西太公辈分大,名字中有个西字,所以我们就叫他西太公。西太公父母双亡,土改时因祖业丰厚被评为地主;祖业没收后,分给他一间半破瓦房,所以一直打光棍,这成为一村人的心病。后来送去学铁匠手艺,经人撮合,迎娶一个腿脚有残疾的女子,我们叫她西太婆。
西太公终于成家,一扫几年来村里压抑、悲切的气氛,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要利用这件喜事好好闹一闹,冲冲喜。
一帮年轻人将新郎新娘夹在床上,将两大筐瘪谷屑伴着唱词一把一把撒到新郎新娘身上。领头人唱道:“一撒新郎身体棒啊”!一群人接唱“三百回合不下炕啊!撒!”
“二撒新娘真是美啊!”“赛过上汪水库的水啊!撒!”
“三撒夫妻恩爱如蜜糖啊!”“白头偕老幸福万年长啊!撒!”
两框瘪谷撒得满屋都是,粘在身上痒得很,估计这个新婚夜够他们忙活的了。这是山村的习俗,洞房越闹才越好。
这一年,不惑之年的三爷生了龙凤胎,男孩取名向春,女孩取名春蓉,都含一个春字。三爷是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够取出在多年以后再看,与当时社会大势非常吻合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即便是在最为落后闭塞的乡村里,也对改革开放这个春天的到来有所预感呢?

1980年,山村出现外乡人身影。
几个湖南浏阳人来到山村传授鞭炮工艺。浏阳师傅初来时,村民们对浏阳口音充满了兴趣,成为每日议论和研究最热的话题,我们吃饭叫恰饭,他们怎么叫呷饭?我们把妈妈叫伊,他们叫娭毑(哀姐),村民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比较着双方的差异。
这些年来山村的外乡人多是安徽讨饭的、外乡江湖郎中,来这里定居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在乡政府驻地某村,某青年组建春蕾歌舞团,招收了几个外乡男女,每天吹拉弹唱,傍晚时分一个个穿着短衣短裤跳到水塘里洗澡,当地妇女不堪其扰集体投诉,终于被赶走了。
请湖南师傅教鞭炮工艺,是村里几名落榜高中生组织的,他们不甘于重复父辈的生活。高考落榜后,外出湖南浏阳考察学习,决心将浏阳鞭炮技术引进进来。没想到当初的这一决定,竟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山村、乃至家乡茗山未来四十年的命运。

1981年,山村田野种田忙。
山村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田地分到户。山村山地多、水田少,平均每人分到水田六分、山地两亩,犁耙农具、晒谷场以及耕牛都进行了分配,无法分割清楚的,就几户共用。
一年中收成最早的一茬庄稼是油菜,四月份收割、脱粒、榨油。那一年的年成特别好,风调雨顺,油菜大丰收。榨油时,家家户户都收了100多斤油,多的有200多斤。原来每年吃油靠生产队分配,每户每月一斤油,每年也就10几斤,都用空酒瓶装。现在问题出来了,100多甚至200斤油,没有容器装,家家户户用脸盆、甚至洗脚盆装菜油。村民打趣说,分田到户好啊,家家都富得流油了。
记得那一年,村民种田积极性特别高,粮食获得大丰收,先是油菜,后是小麦、早稻、大豆、晚稻都获丰收,家家油满缸、粮满仓。

1982年,西太公收徒授艺。
田地包产到户后,农具需求量很大,西太公的铁匠铺生意十分红火,许多人托关系找他学徒,最多时带了10多个徒弟,一时间门庭若市,农活都是徒弟们抢着干。
西太公日子富裕起来,买了村里第一台大音量收音机,每天播放歌曲时把声音开到最大,我们顺便享受了不少。后来准备修房子,木料都备齐了。日子好起来后,纸牌嘎大二流行起来,西太公爱上了打牌,但牌艺不精,十赌十输,渐渐把积蓄输光了,后来用建房木料充当赌债,最终房子建不成了,再建就是90年代中期的事了。
西太公喜欢开玩笑,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到他嘴里说出来就充满了乐趣。他不愿干农活,每年农忙时节总会找借口偷懒,要么头上长包,要么脚上长疮,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干。以前有徒弟帮着干,后来徒弟们纷纷出师,就指望不上了。
太婆看见人家忙得热火朝天,心里着急。他说莫慌,到时候弄点好吃的,大家闻着香味乖乖溜溜的过来了。没想到这话传到大家耳中,大家见气,都不来帮忙了。

1983年,电视时代的到来。
柏林家买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山村千年以来的稀奇事。那时港台电视连续剧非常火,上海滩、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一部接着一部放。每天傍晚时分,柏林家电视开播,一村老少早早去占位。尽管只是黑白电视,信号也不好,满屏雪花,但丝毫不减男女老少的兴致。后来电视机逐渐普及,不到几年家家户户都有了。
那年暑假播放射雕英雄传,每天晚上五集联播;那是农民一年最忙也最辛苦的季节,俗称“双抢”(抢种抢收)。一到傍晚六点,一路上都是往家飞奔的人。电视播放期间,村里人都在电视机前,万人空巷。最搞笑的是,那时候电力不足经常停电,村里几个大小伙子为了看电视剧,甚至买来几十对干电池捆绑在一起当电视电源用。

1984年,计划生育力度在加大。
“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写满村里的土墙,农村开始实施二胎政策,村里不少婶娘和叔爷都去做了结扎手术。计划生育政策其实7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农村宣传,发放节育器材、实施节育手术,但那个时候没有强制性。
记得76年唐山大地震,全国一片恐慌,一村老少都搬进村里集中搭建的防震棚,窝在棚里面,估计臭气熏天;但小孩不知天灾至,只知道人多、快乐。有人将避孕套吹成气球挂在防震棚顶梁上,惹得一帮孩子好奇不已,没见过这么大的气球。有小伙伴从家里翻出用过的避孕套也吹气球,大人狂笑不已,说是装炸药用的,我们也就相信了。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聊生小孩的事,我说男人也能生,并举证说如果男人不能生,村里的叔叔为什么去做结扎手术呢。我哥说不服我,就动粗把我鼻子打出血了,他慌了神,正好碰上卖冰棒的,六爷买了一些,每人一支,我哥把他那支给我,估计是贿赂我,想让我闭嘴。冰棒吃了,然后回家向父亲告状,父亲又把他揍了一顿。

1985年,农民企业家省府受奖。
自引进湖南人来村里传授鞭炮生产以来,因鞭炮技术含量不高,纯手工作业,鞭炮工艺便迅速传播起来。村、乡分别组建了较为规范的鞭炮生产企业,山村家家户户生产鞭炮,男女老少齐上阵;闲时在家加工鞭炮,忙时从事农业生产,日子渐渐富裕起来,成为那个年代的明星村;在山村的影响下,周边方圆十里的村组也加入鞭炮生产。几年功夫,鞭炮竟成为山村乃至乡镇的支柱产业。
高考落榜生汪中林作为鞭炮产业的领路人,他组织一帮年轻人远赴湖南拜师学艺,邀请湖南浏阳和江西万载的师傅来山村传授技术,改变了山村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产局面,村民依靠手工加工业,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当然,他除了事业上的丰收外,也是当时山村乃至本乡的翘楚,盖起小洋楼,全家人买了人寿保险,每年外出旅游。后来组织村民利用荒山引种柑橘,发展农林经济。
他敢想敢闯敢干,一身正气,一心为村民谋出路,为乡镇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年他荣获湖北省农民企业家荣誉。

1986年,朱奶镶牙、文华戴表。
朱奶个子不高,圆脸,一口的龅牙,形容一下就是未见其人先见其牙的模样,估计她一直对牙齿不满意。后来日子逐渐富裕起来,有了闲钱后,找个机会去隔壁镇把一口龅牙全镶了,八块钱一个,共计花了80多元。回来后一开始她总是抿着嘴,球爹觉得怪怪的,感觉不对劲,后来知道她花了大价钱去镶牙了,球爹把她骂得要死。
文华爷名字虽然叫文华,其实是一个文盲,名字都不会写。他花70多元钱买了一块上海牌机械表,每天戴在手腕上,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把袖子高高挽起,好像是怕别人看不到。村里人见了就撩他,问几点了,文华爷伸出手腕凑到人跟前说你自己看吧。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原来他根本就看不懂手表读数,大家都笑岔气了。
这些年,村民日子渐渐宽裕起来,吃穿用度不愁,手头也有了闲钱,山村人也就有了美的需求。

1987年,不生男孩不罢休。
一阵接着一阵的鞭炮声,在山村寂静的夜空中响起,逢春哥终于生下一个男孩,这是他的第八个孩子,前面生下七个女孩。
这些年来,逢春家什么时候生下男孩是一村人的心事。每次怀上后大家都在期盼;临盆那天,大家都在等鞭炮声,如果放鞭炮就说明生了男孩。结果是一次次的失望,没有听到鞭炮声,第二天早上见他眼睛肿得像桃子,知道又生了女孩。农村人的说法是旺财不旺人,为这事,一家人求神拜佛什么都干过。
现在终于生下男孩,一村人都为他高兴。只是苦了嫂子,大姑娘都17岁了。好在这些年鞭炮厂生意好,养八个孩子经济上没有问题。如今七个女儿都已成家,最小的儿子现在也30多了,在大冶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前年嫂子六十大寿,七个女儿出资办了一台文艺晚会为其庆生,一时风光无两,想想嫂子也是先苦后甜吧。
山村的传统观念很强,不生男孩誓不罢休;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执行得相对宽松,罚点款交点钱就过去了,生四五个孩子的多;九十年代严厉起来,计划生育是村干部的头等大事,也不单纯罚款了,对超生户实施强制打胎、扒房、坐牢等等手段都用上了。

1988年,西太公结扎添孕。
农村强力推行二胎政策,超生罚款、强制结扎等措施不断。西太公已有一子二女,被计生部门罚了款并强制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没想到第二年又生下一子,计生部门找上门来,要从重处罚他。
西太公一贯风趣,等到计生干部上门就一顿抢白:明明是你们押着去做的手术,你们技术不裸效,害得我又生一个,不找你们扯皮就不错了。那东西日夜要用的,又不能搞点水泥和石灰封住。说得计生干部又好气又好笑,灰溜溜走了,也没受到什么处罚,这事就过去了。

1989年,安明叔怒斥大夫。
安明叔生有四男二女,是乡里点名的重点计划生育管理对象,这次自然就被抬到乡医院手术台上做结扎手术。
听说当时做手术时,医生按照程序清洗身体、酒精消毒、准备手术器械;安明叔一声不吭,等到医生拿刀准备动手时,他怒目盯着医生冷声说道“你还真的做噻?”。医生摸不着头脑,但被他那冷峻的目光和话语镇住了。安明叔接着说“马上给我包扎好,放我出去!”医生看他那样子知道不好惹,只得遵从,打上纱布包扎好,他假装一跛一瘸的走出来,就这样混了过去。
大家都这样传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知道手术后的第二年他又生下一个儿子,凑齐五男二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