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趣 一 孙女四岁半,嘴皮子利索,爱玩。她出生在九月一日之后,没有赶上适龄入园划定的杠杠,就推迟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现在正上小班,算是班上的孩子头。 距离幼儿园不远,有个儿童公园。每天放学,我们都爱带她去哪里玩一会再回家。有个叫韩子奕的小姑娘,是孙女的同班同学。小巧可爱,腿很麻利,喜欢缠着孙女玩。孙女走到哪里韩子奕就屁颠屁颠地跟着,很有点孙女粉丝的意思。 孙女放学就去公园,韩子奕也要长家带她去。进公园要从清江饭店的门前经过,饭店门前的台阶很高,上去之后,拐角走过一段长廊可以抄近路进入公园,只是台阶的另一头是个陡坡,小孩走过要格外小心。 昨天,两个小丫头结伴去公园,路上很兴奋。上了饭店的台阶,韩子奕就卟卟嗵嗵地跑起来,孙女跟在后面追赶。快到下坡,我大声制止孙女不跑。说坡太陡,跑快了会摔跤。孙女迟疑了一下,就没看见韩子奕的人了。她就回头跟我说,下坡不能跑!不然会摔跤,头上要撞包包,还要流血,弄不好会死的,死了,妈妈再怀宝宝,生下来就不是自己了!说完厥起小嘴,仰头望着我。 其实,她是没追上同学很尴尬,便想以经验方面的优势掩盖跑得慢的不足。但是她连珠炮式的一通话,我很奇怪。小小年纪,伶牙俐齿,竟能将生命主体中的我与非我区分出来?她小脑袋里成天尽想的是些什么? 二 一天,孙女刚从幼儿园回来。进门就问,爷爷、奶奶,你们知道“窝沙”是什么吗?不看字形,单听发音。我们真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只觉得读音有点象唸字母的洋味。 孙女从小就爱看动漫,只要她在家里,电视从不关。里面叽哩呱啦放的全是她要看的东西,比如,《灰太郎与喜洋洋》、《熊出没》、《超级飞侠》、《小猪佩奇》之类的卡通片,里面内容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元素。听了孙女的提问,我们就以为是这些动画片中的某个人或动物的名字。 奶奶说,是小猪佩奇的好朋友? 回答,不是。 是超级飞侠救出的小动物?我又接着答。 回答,也不是。 我们挨个将她喜欢的片子猜了个遍,都被孙女否定了。最后弄得孙女急了眼,说,爷爷奶奶真傻!嗳吖,“窝沙”就尿尿。说完绷着脸不理人。 我们听了先一怔,再急忙进行脑搜索,努力去寻找与孙女解释对应的小解名称。动了好半天脑子,我没找到一点感觉,奶奶似乎有所明白,忙问孙女,这是瞿老师说的吗? 嗯!孙女重重点了几下头,又郑重告诉我们:要么男生先上厕所,女生再上,要么女生先上,男生后上。不能插队!说着伸直食指在空中来回摇晃,弄得我们象听讲的学生似的。 这算什么事?乱七八糟。天一句、地一句,弄得我更加糊涂。我问奶奶懂不懂?奶奶稍加解释,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孙女班上有三位老师。两位年龄稍轻的,负责班上的教学,这个岗位是要经过了专职幼师培训,说的是普通话。一位年长的,是瞿老师,负责孩子们生活方面的事。上岗对文化专业的要求不高,会做家务即可。瞿老师明显来自家庭妇女,平常交流操的是方言。 孙女没头没脑地提问,奶奶就揣摩,大扺是瞿老师领着小孩上厕所,遇到嚰叽的小孩便用方言催促:屙撒。这个话音让孙女听了感到非常新鲜有趣。 孙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丫头,对家乡方言陌生好奇,这真叫大水冲了龙王庙。说起来,这还是归结儿媳来自外乡的原因。儿媳与我们交流都使用普通话,孙女一出生就耳濡目染,弄得我们现在说话,满口都是南腔北调。 三 儿子要去北京出差,走之前邀我们俩老一起聚餐,地点选在江边的“简朴寨”。现在的餐馆,非常注重就餐环境的打造。步入餐厅,舒适、温馨的暧流扑面而来。墙上的小饰品,台上的小摆设,都能唤起就歺者宾至如归的感觉。 每次去酒店进餐,孙女就把餐厅当娱乐场。到处乱窜,还要拉我做游戏,这次也不例外。我正吃在兴头上,孙女强行把我拉到大堂,指着茶几上的小摆设,兴冲冲地要我看。原来是文竹的盆景,小瓷钵选得精巧别致,文竹簇束一丛,耸立其中,那股挺拔、笔直的韧劲,使人不敢相信它是有生命的活体,棱角分明的姿态简直胜过工艺制品。盆内布置有小桥、流水、人家。孙女对其中一个圆筒仓廪形的稻草屋倍感兴趣,指着它要我仔细观察。 孙女不认识文竹,问我它是真的吗?我说是。她说自己也想有一个,于是缠着我去买。说实话,盆景是个性化的产品,不是批量化生产的东西,买到一模一样的很难。再说小孩子都是只图一时新鲜,临时起意的想法,真正兑现了也热乎不了一会。当孙女提要求时,我就没有买的打算,只不过编各种理由推脱。孙女不依不饶,直到儿子出面干预,才停止了吵闹。 第二天送孙女上幼儿园,从红巷路经过。这是一条红色旅游的景观街,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同志旧居,党的五大会址都集中在这条街上。为了体现中国革命的精神品质,现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枫树和翠竹。 枫叶火红,竹叶苍青。孙女便问,为什么树叶有红色和绿色?我告诉她,品种不一样,就象你的同学,有男生和女生。 我这样一解释不打紧,孙女就象打开了问题的闸门一样。一会儿问,有没有蓝色的树叶,一会又问,枫树怎么这矮,竹子为什么那高?再就是,枫叶象只手,竹叶象鞭炮,为什么不一模一样?竹叶它会爆炸吗?问题一个接一个,弄得我疲于应付,也不知如何回答。为了堵住她的嘴巴,我反问她,竹子的样子象什么?也借机考察一下她,昨天刚看过文竹,现在还有没有印象。 提问果然奏效,她沉黙了好一会说,不知道。我提示她,象不象昨天我们看过的盆景?她仍然一脸的懵懂表情。问,盆景是啥呀?原来她年纪太小,没有盆景的概念。于是,我用手比划,说里面有草坪,有小矮屋、茅草房,上面还有一些象这个竹子一样的植物。 经我一点拨,孙女一下来了劲,话就象被点燃的鞭炮:对呀!两个竹的叶子不一样。那个竹,叶子毛毛绒绒,很柔软,这个竹,叶子尖尖,有点象刺茬茬,扎手。还有,那个屋不是茅草房,是稻草屋,爷爷说错了!圆筒上面全是稻草。然后,来了一个大灰狼,用力一闯,稻草屋就破了,垮了,不结实。再然后,有一根香烟没熄灭,稻草烧着了。老师说小朋友不能玩火!失火了,消防车会叫得很响,很响,我的头被吵得要爆炸了……。爷爷你要当心哟! 孙女噼呖啪啦地说了一通,开始听,我真有点懵圈。她语无伦次地讲了一大堆内容,究竟想告诉我什么,我一点也不明白。后来,抓住“稻草屋”、“大灰狼”、“失火”几个关键词,才弄懂她说的意思。 这一段说词有点相声贯口的味道,其中包含了一个童话故事和她经历的一个小插曲。童话故事讲的是三只小猪造房经历。猪老大用稻草造了个屋,不结实,被大灰狼冲垮了,猪老大逃到猪老二家。猪老二用木头做了个房,也不结实,被大灰狼撞开了,它们一起又逃到猪老三家。猪老三砌的是石屋,很结实,结果大灰狼撞得头破血流。小插曲指的是领她回家的一个巧合,有一天下楼,正好遇到楼道里有个没有熄灭的烟蒂。我上前一脚踩灭了,孙女为此非常生气。说这事应该由她来办,爷爷抢了她的风头,便赖在原地不肯走。劝了老半天,直到承诺下次遇到再由她踩,方才罢休。 了解了背景之后,回头再看孙女的说话思路,就不显得杂乱无章。句中的“大灰狼”、“烟蒂”、“消防车”这些本来穾兀又无关联的内容,再听就没有前言不达后语的感觉。由稻草的不结实引伸到易燃,再由易燃联想到防火和老师的安全教育,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成立的。孙女只有四岁半,这个例子说明,幼儿在接受能力和知识运用的本领方面,其发展的空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成人要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和适当的引导。 教子育儿是个永恒的话题,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故事的核心内容,是帮助末成年人树立诚信的价值观。从出发点看,故事没毛病,应该肯定。问题是,把“戏言”上纲为“承诺”,说浅一点是拿根鸡毛当令箭,把细针当棒锤,小题大作。往深处讲,就是把未成年人当弱智。 我丝毫不怀疑诚信对人或社会能起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真言和谎话没有明显的标志,我真不知道,一个连鉴别能力都没有的人,能够坚持“诚信”立场的时间有多久?从另一方面讲,替末成年人营造童话世界和真空环境,这对他们究竟是福,还是祸? 童趣说到此,就少了天真,失了趣味,还是不说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