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8029|回复: 1

[城市风采] 谢南松:潜江歌腔皮影“始祖”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98

主题

1085

帖子

1255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55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9-5-10 2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郭啸文
说江汉平原皮影戏,首先要说“歌腔皮影”。
清末民国初,潜江皮影属于“高腔皮影”。“高腔皮影”以陕西秦腔为主旋律,传说这是由于在湖北做官的陕西人多的缘故,真实来源已无可考。清末,潜江本地皮影人根据地方民俗,风物需求,在“高腔皮影”里糅杂了民歌、小调、地方戏元素。歌词运用了古诗歌体、打油诗体,道白力求通俗易懂,多用民间歇后语。这样,一种改良了的新型皮影艺术在清末形成,迅速脱胎成为后来广为传唱的“歌腔皮影”。
谢南松则是新型皮影戏——“歌腔皮影”的创始人。
祖籍潜江市竹根滩镇沙街三组的谢南松(1855—1947),幼时随父母迁居潜江县鄢家场谢家湾,1928年又迁居潜江县蚌湖义和桥柑屋岭(现周矶农场戴湖分场一队)。
谢虽然是农民家庭出身,但自幼即专攻诗书,无奈三次科考失意,遂无心功名。一次心情郁闷,随了朋友一起去看皮影戏,看着看着不免起了感慨,就议论一位高腔艺人“唱词长短不一,调子没有韵律”。不料因为隔舞台近,被这位艺人听到了,这位也不客气,张口就挑战:这位先生这么会说,你上来唱段我听听?这下就很尴尬了,谢不会唱啊,很无趣地离开戏场。
谢南松回家后左思右想不服气,觉得自己如果来唱皮影戏肯定比这些人唱得好。一想到自己去唱戏,脑子里便词曲纷杂,似乎这些东西早就扎根在自己的血脉里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一个人唱?唱自己想唱的?怎么改良唱词曲调?辗转反侧,直至东方欲晓,谢南松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之光:功名与我无缘,做个戏子也罢。
谢南松到了杨林洲。这里有个学友叫刘竹山,跟他一样,也是屡不及第的落魄书生。谢南松跟刘竹山说了自己的想法,原本是想看看学友什么态度,不料刘竹山说,我们一起搞,我也觉得现在艺人们唱的东西都可改进,就是没人敢出头推翻那些老套套、老调调,我不信我们搞出来的东西没人听。
谢南松大受鼓舞。按照自己的思路,谢南松说出改良皮影的一些具体想法:唱腔要婉转些,最好能融入本地民歌和小曲、地方戏的一些成分,让人听了亲切自然;唱词要规范,每段唱词五言、七言、十言等等;再就是韵辙,现在的戏词听起来不合规矩,我们要统一规范。谢南松会吹箫,刘竹山也懂些音乐,曾经跟卖唱艺人学过小调,谢南松说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刘竹山也与他进入同一片天空。
二人说干就干。这一干就是三年。
他们背起干粮水壶开始走村串户。找民歌高手记录民歌曲调,找卖唱艺人听小曲各种起调、尾音,两人结合高腔皮影的优点,谱出了歌腔的四大主腔:男平,女平、丑平、哇声。高腔演唱的时候前面没有缓入,起腔高,很突兀。两人依据本地民间号子的前奏,在这四种腔调前各自加一句引腔,尾句的时候借鉴本地民歌特色,加上一唱众帮的后和腔。唱词都用古诗词体或者打油诗体,编成不同句型的唱词。高腔皮影有十三辙韵,但运用的不是很恰当,两人根据一些老艺人的体会,将这些韵辙重新系统归纳,细化为十五韵,歌词的段子不再有几韵,而是一韵到底,只分平仄。
三年后,两人觉得万事俱备,只差上台表演了。
皮影界规矩,没有拜师学艺是不允许从业的。为了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谢南松变卖了家里十几亩土地,来到张港的夏场,这里有位老艺人名叫夏忠诗。老先生一生以唱高腔皮影为业,门生遍布江汉平原。谢南松将自己编的腔谱和唱本呈上,恳请老师斧正。夏老先生是开明之人,看完不禁大加赞赏。随后,夏老先生招来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肖光兴,要肖先教谢皮影的入门技艺,然后两人互学共演新命名的皮影戏——歌腔皮影。
在夏老先生身边,谢南松勤学苦练四年。这四年里,师徒几人又编谱了“八不就”“男女悲”“天官赐福”三大主腔。此时夏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歌腔皮影业已成熟,老先生觉得可以上场亮相了。一个黄道吉日,老先生将二人招致堂前说,你们二人可以出道了,你们各有长处,为避免将来师源地域无考,你们可分别授徒。按你们所出生地域划分,以师父这里为界。肖光兴开辟北派,谢南松则兴起南派。
谢南松出道后,收张港的万光栋为开山弟子。师徒带班在天门张港、多宝、京山永隆、杨丰、雁门,荆门旧口、马良、掇刀、胡集等地活动,名声大噪,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最典型的是收徒张学柏。张学柏天资聪颖,但给人的感觉是不能安心学艺的人。谢南松为考验他,随口说,你想学艺可以,我屋里现在还差个放牛割草的人,你先干一年,可以的话,我就收你。本是戏言,没想到张学柏真的就到了谢家,每天放牛割草。这样过了大半年,谢南松说,行了,跟我学戏。这样,张学柏成为谢南松第二个亲授弟子。张学柏学成后,在天门石河、黄潭、汪场、岳口、蒋场,仙桃郑场、毛嘴、谢场,潜江沙街、竹根滩、周矶、熊口等地极具名望。张学柏个头不高,江湖送外号“学柏矮子”。这些地方的人一听说是“学柏矮子”的戏,瞬时云集。
经过几年的演唱,歌腔皮影逐渐为广大观众认可,已经有了取代高腔皮影的架势,这期间,最有危机感的是高腔皮影从业艺人。
朱爽(1865-1943)、徐海(1888-1954)都是潜江竹根滩人,两人都是多年高腔皮影的老艺人,这时先后慕名要投到谢南松名下,但谢南松觉得这些老艺人已有的成就都不在自己之下,坚持不以师徒相称,但可以学艺。这二人只得尊称谢南松为“望名师”。此后又收过张家斌、张邦辅(张辅成)、黄松林、李家洪为寄名弟子,最后收族侄谢从良为关门弟子。
谢南松自1885年开创歌腔后,与师兄肖光兴受师之命各自发展,歌腔皮影因了地域因素,被后人划分为“南派歌腔”和“北派歌腔”。北派弟子多在天门、仙桃一带活动。 南派掌门人谢南松授徒有:万光栋、张学柏、谢从良、代新三、刘三武等。徒孙辈则有张振新、黄升科、鲍诗成、胡学礼等多人。
谢南松因患痢疾性肠炎于1947年病故,享年九十二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2

2592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第四届潜江龙虾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132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9-5-11 12:3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江皮影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