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和路易斯·康都是狼叔上学时最崇拜的设计大师,同为大师,生存境遇却是天壤 之别! 论设计,路易斯·康丝毫不输贝聿铭,但为何经营惨淡呢,本期狼叔就和大家深入讨论 一下,希望两位大师的经历能给今天奋斗在设计之路的同行们有所启发! 同为建筑大师,犹太移民的路易斯·康和中国移民的贝聿铭在出身、经历等方面有着许 多相似之处,然而,他们的事务所生意却天差地别:一个经营惨淡,债台高筑,一个 财源滚滚,兴旺发达。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出名要趁早 路易斯·康作为一个建筑师是成功的,在建筑行业拥有无比崇高的声誉。然而,作为建 筑事务所的创立者,路易康的命运却很悲惨。学校毕业后的前3O年,他的生活是一段 并不令人羡慕的苦苦奋斗经历。他的成名作是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项目,在此之 前,没有多少重要作品问世。虽说建筑学是老人的职业,但像康这样年过半百才脱颖 而出的也很少见。
贝聿铭18岁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跟路易康是同一所学校),很快他转学到了 麻省理工,后来到哈佛大学读硕士。学生时代结束,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后他做了 一个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决定:投身美国商业房地产。
(贝聿铭在学生时代便以初露锋芒,毕业后就以大师的锋芒搞垮了两家房地产公司。) 战后庞大的需求,让贝聿铭在全美范围内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和将贫民窟转化为廉价 居民房的工程,积累下许多大型工程的经验。后来因为那家房地产公司破产,而且贝 聿铭也意识到房地产开发的局限性:大型高档的建筑业务根本不会考虑他这种插上了 “房地产”标签的设计师,所以他决定独立创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这一年他43岁, 他的事务所已经有75人。 二、懂交际,有饭吃 成名后的康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名和当时现代运动改道转辙的时机,给自己挣来更多 的业务,名利双收。然而,他却仍然十分认真地对待每个设计,有时甚至显得迟缓, 以致失去不少机会,并使他的小事务所难以维系。
(康最后死于要债的路上,而且去世时事务所还有几十万的外债,由他的妻子承担。)
相对于路易康,贝聿铭绝对是一个社交高手。从宾大到麻省再到哈佛,善于交际的性 格让贝聿铭无论在哪儿,都有很好的人缘,和最好的教授和导师打成一片。在麻省理 工时,他是院长的得意门生,院长认为他有成为大师的潜力,经常带他四处参观建筑。
没有名气的时候,就用设计去换名气,有了名气,就用名气去换地位。与作为一位乱 糟糟的犹太知识分子和学者的康相比,贝所交往的是肯尼迪家族、基督教科学派、中 东石油富商、银行大佬等客户。在建筑方向上,康所致力的是犹太会堂、教堂、实验 室、教室等沉思性的集会场所,而不是摩天大楼和公司办公楼等象征权力的一目了然 的机构建筑物。正如罗怕特·斯特恩所言“康和贝在许多地方很相似,但康是局外人, 贝是贵族”。 (贝的孙女还受邀参加了巴黎克立翁名媛成人礼,这是世界级富豪的子女才能参加的, 可见贝聿铭真正进入了“贵族”的圈子) 除了上层路线之外,像中银大厦这样的项目,除了依靠贝氏家族的地位外(贝聿铭的 父亲曾经是中银的幕后老板之一),还得益于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 Leslie E. Robertson,贝聿铭经常表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很少有人在进行自我炒作和自 我宣传的同时能够长时间处理好跟同伴的关系。贝聿铭在这方面非常老道、圆滑, 对他抱怨的甲方也很少很少。 三、会说话,生活比蜜甜 贝聿铭一生从不涉足建筑理论。他集中力量争取那些能让他表现自己,获得名望及利 益的业务。贝聿铭明白:为人必须谦恭,但不能仅仅为谦恭而谦恭,而应该把谦恭当 作通向权力的手段。
贝聿铭很少公开表达他的建筑哲学和建筑观点。他参加建筑师行业会议的时候,很多 建筑师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念,乃至批评同行的东西。贝聿铭几乎总是不 置可否,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也引起了一些建筑师同行的不满,说他圆滑世故。
而路易康生性腼腆,不善言辞,即使拥有绝佳的创意,唯唯诺诺的言谈也难以向客户 表达清楚。在建筑业中,传信人本身通常就是一种信息。可怜的路易康是他那个时代 具有远见卓识的建筑师之一。他有话要说,却无从表达。他满脸疤痕地站在观众面前, 嘴里咕哝着神秘难懂的字眼。 (也许与人相比,路易康更愿意与砖对话吧!) 正如美国翻译学者所说,他们最头疼的就是翻译路易康的著作,因为他的理论是那么 的深奥,思想是那么的纠结。看路易斯.康的介绍时会发现他在建筑设计中的思想,不 是你一看就可以体会的,你会感到文字是那样的苦涩,表达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奥。
(比如路易康与砖的对话,翻译的版本也不尽相同) 贝的世故圆滑与康的呆板耿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当年,贝的客套话就曾遭遇康的冷 淡。
路易康逝世后,康的儿子在做父亲的记录片时,采访到贝聿铭,贝聿铭把自己跟路易 康比较时说:自己是个好商人,会跟顾客谈判,他仍忍不住为自己当年击败康而夺标 肯尼迪图书馆的事迹得意,但显然也自知后来的垃圾作品有些泛滥,末了他说:“唉, 五六个好作品要比随便几十个项目更有价值。”
(康一生被实现了的作品,一共就只有十三个。)
四、“颜值”高,才能收入高
这两位同一时代的比肩站立的建筑大师有过两次重大的交锋,肯尼迪图书馆和美国国 家美术馆东馆,最后,都以贝聿铭的胜出划上句号。 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中,建筑师人选分别是密斯、路易斯·康和贝聿铭。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亲自对三名候选人进行了考察,名气最大的密斯漫不经心,抽着雪 茄不紧不慢地和她对话,结果一出他的办公室,杰奎琳就不打算再来了。
第二位候选人是路易·康,康的脸上有疤痕,穿着不修边幅,办公室也是乱糟糟的,也 未能得到杰奎琳的青睐。
反观贝聿铭,他派人秘密研究了杰奎琳的喜好,得知杰奎琳很在意别人的仪表和对她 的尊重程度,所以重新布置了事务所,摆满了杰奎琳喜欢的白玫瑰,并且衣着正式得 体,眼睛炯炯有神,在见面时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再加上他饱含热情的讲解、外 交家般的谈吐和略带神秘的东方贵族气质,最后征服了杰奎琳。 同样,在竞争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时,康不善于包装、推销自己,他不会掩饰自己 的笨拙举止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言谈措辞。当业主爬上漆黑的楼梯,来到康那间位于 一家烟草店上方的工作室里,发现穿着随便的助手们正在陈旧的家具上工作,这令业 主对康的印象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