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inbolo2019 于 2019-5-20 10:30 编辑
作者:张晓初
公元675(唐上元二年),黄梅东山寺的舂米役僧惠能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得到五祖弘忍的秘密传法,受领袈裟钵盂,成为禅宗的嫡传六祖。 “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文学作品的演绎,影视艺术的加工,使之传播得更为广泛,成为流传古今中外的历史掌故。所有的典籍传媒中,最具权威、最接近史实的,当推《六祖坛经》[1]。 《六祖坛经》(敦煌写本)是六祖的弟子法海集录惠能登坛说教的一部经典,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据《坛经·行由第一》载: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中?”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惠能另一位弟子神会在《神会语录》[2]中记述: 其夜,道至九江驿,当时得船渡江。大师看过江,当夜却归至本山,众人并不知觉。 依以上资料可知,弘忍授衣钵于惠能后,恐遭神秀等人害,亲自送惠能到“九江驿”,登舟之时惠能顿悟,别师南去,弘忍“当夜却归”。 接下来的故事是:五祖自行圆寂、众僧追杀惠能、惠能混迹猎人队伍十六年、神秀被奉为国师、六祖现身说法传道、“南顿”“北渐”法门形成、禅宗传播天下、一花开五叶(即云门、法眼、临济、曹洞、伪仰五宗),成为中华佛教的主要宗派。 ——如此完美的故事,如此重要的经典,其中却存在着诸多疑义。 著名的佛教研究专家郭朋在《坛经校释》(以下简称《校释》)[3]中质疑:“从江北的湖北黄梅下山,到江南的江西九江,三更出发,当晚即到,这可能吗?” 这一疑问提得直白,师徒二人从东山出发,步行到长江边上,渡江至位于江南的九江驿,弘忍再渡江返回,原路“归至本山”这一往一返,半夜时间,根本无法做到。 陈卫星先生著有《〈坛经〉所载“九江驿”考释》(以下简称《考释》)[4],文章认为:“九江驿”不在江南的九江,而在江北的黄梅蔡山。因为地方志有“九江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黥布(英布)所筑”的记载,故“九江驿”应该就是黄梅蔡山的“九江故城”。五祖送六祖至长江南岸的江州(今九江)无法做到,而送到黄梅蔡山的“九江故城”,“当夜却归至本山,众人并不知觉”就是可能的了。 《校释》文中所提的疑问我亦质疑,《考释》文中所作的解释我却不敢苟同。 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下三个问题: 1、唐代有没有九江驿?驿在哪里? 2、五祖送六祖是送至江南,还是江北? 3、六祖别师登舟地点到底在何处?
一、关于“九江驿” 九江,作为地理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晋太康地记》说:“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即以注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 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秦汉时期的九江郡,包括今天的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地区,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此后,分别称为柴桑、江州、浔阳、汝南、湓城、德化,明朱元璋建立政权后,沿用九江地名至今。 唐上元年间的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三县,州治在浔阳。面黄梅县则为蕲州所辖。 于是,《考释》提出:“既无‘九江’郡县之名存在,也无以‘九江’命名的名胜,怎么会有‘九江驿’?” 我们先了解唐代的驿道,再来谈谈分布在驿道上的驿站。
以上是根据《旧唐书》记载的从长安到广州的两条驿道线路绘制的示意图,图中标识地名为古今对照,里程为当时的计量(唐代以二百步为一里,合454.2米)。 图中可见有驿道从蕲州经黄梅到江州,慧能南去,过大庾岭到韶州,必沿此道。 有驿道必有驿站。《旧唐书》称:“三十里一驿、天下驿凡一千六百三十九……”,浔阳作为江州的州治,无疑应该设置有驿站。下列的资料足以表明,江州浔阳的驿站,就是叫作“九江驿”。 唐代文学家诗人欧阳詹(761-801)于贞元八年进士及第后归乡省亲途中,写了一篇《吊九江驿碑材文》,为某公得一奇异珍贵的湖州碑材石,后竟被用“为九江驿之碑”而惋惜感慨。 宋代诗人董嗣杲,给我们留下了两首有关“九江驿”的诗歌: 其一:《宿九江驿》 孤灯花烬糁窑台,古驿凉扉傍月开。 数事支持愁外去,十年憔悴梦中来。 其二:《九江驿纪梦歌》 西风吹净汀洲明,萧萧雨荻霜芦声。 江山幻出琉璃屏,谁歌谪传琵琶行。 …… “汀洲”、“荻芦”、水如“琉璃屏”,指明了九江驿的位置——水边上,“孤灯”、“窑台”、“凉扉”,描述了九江驿的环境——荒郊外。此地属江州浔阳县,驿站为何不叫“江州驿”、“浔阳驿”,而称为“九江驿”呢? 因为“州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江州的东北郊外有处地名叫作“九江口”,驿站是因这九江口而得名的。 唐代诗人王昌龄(698-757)任江宁丞时,被谤谪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过江州九江口时,触景生情,写下诗句: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江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王昌龄是从江宁(今南京)“随孤舟”溯流而上的,当时驻足的“驿门”就是“江与五溪合”的九江口。九江口的名称长期存在过。京剧有一出经典剧目《九江口》(又名《鄱阳湖》、《火烧陈友谅》),写的是元末农民起义首领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之间的故事。 依据上面罗列的资料,可以肯定,公元675年——五祖送六祖那年——确有“九江驿”存在,驿在江南,位于江州州治浔阳城外东北郊,江与湖交汇的地方。 九江驿不在江北蕲州管辖范围内的黄梅蔡山。即或蔡山曾有英布筑城的遗迹,但项羽分封给九江王英布的领地包括了九江(郡治寿春)和庐江(郡治舒县)两郡,“九江”是一个范围很大的行政区划,并非指一城一地,况且英布“都六”(以六安为都城)。唐代根本没有在黄梅蔡山设置“九江驿”的可能,更何况蔡山不在当时的陆路驿道上。
二、送到江南还是江北? 九江驿既在江南,五祖送六祖渡过长江到达九江驿,再渡江北返,原路回到东山寺,水陆兼程二百多里,从三更到天亮前这个时间段,实在无法做到,这正是《校释》提出的疑问。 我们认为:五祖送六祖只送到江北,并没有送到江南。 何以断言? 《坛经》中的疑问,还是从《坛经》中寻找答案。 (一)《神会语录》:“……得船渡江,大师看过江,当夜却归……”。“看”——目送。 一个“看”字交代得明明白白,——五祖“目送”六祖渡江去往九江驿,当即返程。 (二)《行由第一》:惠能在船上对五祖说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几句深含禅机的对话,足见其“顿悟”的思想已经形成,强调了“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渡”者,“度”也,这不是作文字游戏,而是惠能明心见性,对禅宗哲学思想顿时理解和升华。婉谢五祖的“师度”,而“自度”到达彼岸,这不正是五祖弘忍希望看到的自己所选定的传承人的思想和行为吗?自然没有必要坚持再送行,就此别过吧! 省去了渡江的往返时间,五祖“当夜却归至本山”就有可能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幅日本室町时代(十六世纪、中国明朝中期)的名为《五祖送六祖渡江图》的佛画,作者:狩野元信(1476—1559),图上的画面就是六祖在船上抱衣惜别,五祖在岸上挥手目送。可见五百年前,日本就有人持此说了。
五祖送六祖渡江图 [日]狩野元信 这样的分析,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境,完全符合禅宗两代祖师的智慧和心性。
(三)登舟渡江的地点 五祖送别六祖只是送到江北,且又不是蔡山,那么,登舟渡江的地点究竟在哪儿呢? 下面是《长江武穴至小池口河段河势图》[5],最北一条沿武穴—龙坪—胡世柏—蔡山—扁担大垏—北池口—吴河墩—王家埠—小池口(标注的系近现代地名)走向的双虚线,表示的是唐代长江正流,当时的主泓道。 长江武穴至小池口河段河势图 图中可见长江由龙坪流经蔡山(山在江心)呈一个“U”形大弯流至王家埠,后向南直拐,经小池口后汇流东去。江道在今王家埠的北侧。图上所标的九江市、即唐代江州州治浔阳,浔阳东北江湖汇连处,就是前面说到的九江口。 依据此图,结合当时黄梅县境内的地理状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王家埠北侧(现龙感湖农场严家闸)就是五祖弘忍送六祖慧能渡江登舟的地方。 推断的理由: (一)王家埠北,是东山到长江北岸直线距离最短的地方,过丘陵、穿湖汊、渔樵耕夫辟有小径—路程最近。 (二)从此处登舟,顺流南下,可“直至九江驿”—水路安全。 (三)九江驿通南北驿道,慧能虽不敢在驿站停留,但可沿驿道奔逃。南北驿道大致走向如今天的105国道(见图一)—最为便利。 近来有人考证,六祖受法传衣地不在黄梅东山,而是“县西南城外”的东禅寺。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我们的推断就更为合理了。 而蔡山却不具备这些条件。 (一)《黄梅县志》载:英布所筑“九江城在县西南七十里”,路程太远,而且大路易被人追赶。 (二)蔡山在浔阳上游,九江驿在浔阳下游,两地相隔几十里。从此地过江到九江驿,无异南辕北辙。 (三)蔡山江段对岸洲渚交错,地形复杂,难以行走,而且远离驿道。 民间传说也从侧面印证了对五祖送别地点和六祖南逃线路的推断。 (一)九江南郊有古地名叫“和尚分”(吴宗慈《庐山志》有载),位于105国道旁老飞机场处,今被征建“南山公园”。传说是因黄梅五祖寺和尚追赶慧能在此分手而得名。笔者外婆家就在和尚分村,这一传说从小耳熟。也许正是今天探究这一公案的因缘。 (二)龙感湖农场境内有“五祖圩”,相传圩内的田地当年是五祖寺的课田。五祖弘忍提倡“农禅并举”,除在东山丘陵山地辟荒种菜种粮之外,在湖区播种水稻,以供僧侣口粮也是可信的。正因此地有本寺的粮食生产基地,弘忍才可能熟悉这一带的地形,选择送慧能脱险的捷径。深夜在江边能轻易地“当时得船”,或许也是弘忍事先作的安排。 五祖送六祖渡江登舟地——龙感湖农场严家闸(王家埠北侧)——自唐代至今,沧海桑田,几经变迁。 长江河道逐渐南移,曲流汊道变化万端,从龙坪—小池口这一河段,也由主泓道萎缩成为内河,后来被称之为“东港”。 明清时,沿东港北岸建有“驿路堤”(驿道+堤防),登舟地在驿路堤旁,归属黄梅县塘穴镇。 公元1956年,此地垦建湖北省国营龙感湖农场,渡江登舟地划归龙感湖农场管辖,现为严家闸分场。 从公元675年到现在,一千三百年过去了,佛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为世人所尊崇,《六祖坛经》也被认作“是劳动人民的”(毛泽东语)“最平民化的经典”(胡适语),黄梅五祖寺和曹溪南华寺、四会六祖寺成为禅宗祖庭和旅游胜地,五祖传六祖的故事脍炙人口。可是,五祖送六祖渡江登舟之地——佛教禅宗“南顿”法门形成和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却不为人知。虽然引起过学者们的质疑和考释,亦未得究竟。 翻书偶及《坛经》,就此问题作一番探究,不知是否会引起读书、崇佛、旅游者们的兴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出版 第969页
[2] 神会:《神会语录》 吉林摄影出版社
[3] 惠能、郭朋: 《坛经校释》 中华书局 1983版
[4] 陈卫星:《<坛经>所载“九江驿”考释》 《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坛经>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释疑》 《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5]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名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