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5 所属版次:孝感日报04版 作者: 廖建文
近年来,安陆市辛榨乡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从激励乡村特色文化人才、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载体、激发乡村特色文化能量入手,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文化振兴的辛榨路径。
廖建文
一、激励乡村特色文化人才,增强生命力
乡村文化振兴所依赖的是农民在思想上的认可,农村文化人才是乡村文化繁荣、传承的内生动力。
1、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全面保护传承。一是深入挖掘境内的红色文化。发生在1942年的高庙山反袭击战为新四军赢得了国际赞誉。辛榨乡2013年修建高庙山烈士陵园,为高庙山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设立了衣冠冢,每年清明组织干部、学生前去祭拜。二是深入挖掘境内传统文化。鼓励各村收集风车、犁耙、水车等传统农具,打造农耕文化园,目前已收集各类农具百余套。高张村率先建起农耕园,并联合市档案局拍摄车水歌、打夯歌、插秧歌、打场歌等各类民俗视频,留存并传承农耕文化。
2、注重发现文化人才,全面分类归档。由乡宣传办、文化站及各村网格员组建专班,通过张榜公开寻找、自我推荐、朋友介绍等方式,网络全乡文化人才,并按照评书、乐器、书画、武术等分门别类进行登记,一人一档,加强对文化爱好者的指导点评和系统培训。目前,全乡已登记评书类文化人才2人、书法类文化人才45人、武术类文化人才54人、摄影类文化人才2人、乐器类文化人才44人。
3、注重积累文化成果,全面搜集整理。组织专人深入各村,对建乡建村历史、村名湾名由来、抗日烈士及其轶事等进行汇总整理,编撰形成乡志、村志。积极为老评书艺人辛德井申报文艺扶持项目,《德安方言评书集》顺利付梓刊印,弥补了安陆市方言评书的空白。
二、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载体,增强吸引力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辛榨乡格外注重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1、结合民俗文化建设,针对性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各类传统节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在“八一”建军节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慰问烈士家属,在重阳节组织志愿者到福利院开展慰问,连续举办两届腊八文化节,推出农民自编自排自演的文艺节目和年货展销活动,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2、结合乡村舞台建设,引导乡风民俗。自2017年开始,陆续在各村(社区)人口集中处新建百姓大舞台,配备健身器材,组建广场舞队伍,每年举办一次广场舞比赛;开展送电影下乡、送对联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乡村大舞台集中办理红白喜事,公开表彰每季度的好人好事,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3、结合文化阵地建设,广泛服务群众。利用各村文化活动室,定期开展书法、合唱、广场舞等低成本文艺技能培训,培育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开展门槛低、参与度高的娱乐活动,让更多的群众能参与进来。安排专人管理农家书屋,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需求,添置书籍。把农家书屋用好用活,以文化“软实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三、激发乡村特色文化能量,增强感召力
用墙体漫画、小标语、小哲理故事等“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大”能量。
1、弘扬村规家训文化,推进基层治理。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作为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的问题的突破口,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各村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让其成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并根据执行情况设立“红黄绿公示榜”,每季度在公开栏进行公示。开展优秀“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形成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
2、弘扬崇德孝道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借助墙面宣教工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文化;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媳”“好妯娌”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模范人物如中国好人罗平波夫妇的典型事迹,激发人们见贤思齐。推行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行动,净化乡风。
3、弘扬农耕勤劳文化,推进乡村发展。挖掘自主脱贫典型19人,利用乡、村两级微信群和公开栏宣传造势,起到选树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鼓励各村内挖潜力、外拓资源,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全乡新办蔬菜基地4处、瓜蒌基地1处、稻虾稻鳖共养基地4处。 (作者系安陆市辛榨乡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