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罗汉饼,大家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山东高唐,罗汉饼是山东高唐汉族传统名吃之一,具有“绵软酥松,层次清晰,食之酥脆香甜,油而不腻”的特点。罗汉饼起源于明代中叶,清代、民国初年尤为兴盛,畅销于济南、天津等地。高唐罗汉饼层层叠叠,状似叠罗汉,所以称罗汉饼。在清代,高唐罗汉饼作为贡饼,定期送往北京。
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山东高唐罗汉饼,而是铁城罗汉饼。铁城罗汉饼,从没有送往北京,也没有成为贡饼,它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了因战争而受灾的难民。铁城罗汉饼,原称高进粑,其形似月,虽无馅而鲜,虽出自寺庙而僧人不食,却与西凉亭罗汉面、熊家境罗汉高粱酒合称“铁城罗汉三宝”。
铁城罗汉饼始于明朝正德年间,为铁山“高进庙”主持高进大师所创。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宁王叛乱虽然仅43天就宣告失败,但它对明朝的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宸濠为叛乱做准备时,疯狂敛财。其掠夺民财的手段肆无忌惮:“尽夺诸附王府民庐,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子女,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他还“数假火灾夺民廛地”。更有甚者,他大集群盗凌十一、闵廿四、吴十三等四出劫掠,若遇有反抗者,则指使这些强盗屠杀其家,南昌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史书记载,王守仁在杭州曾向提督军务太监张永所陈述的江西兵乱后的困敝:“江西之民,久遭濠毒,今经大乱,继以旱灾,又供京边军饷,困苦既极,必逃聚山谷为乱。”而明武宗的南下巡游,又使这种灾难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在朱宸濠起兵之时,明武宗以亲自率兵征讨为由,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活动。一路上游山玩水,捕鱼打猎。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需戎装步行迎送车驾,随行的幸臣江彬还不时传旨征索财物,稍不如意,则羞辱、殴打地方官吏。又派兵士四出至百姓家,矫传上旨,索取鹰犬、珍宝、古玩,甚至夜半闯入民宅抢夺妇女,造成江南一带民间汹汹不安,苦不堪言。
战争发生后,难民愈发多了起来,有一股难民逃离在铁山龙衢湾一带(从明正德初年开始,在大冶县民户赋税的名册上,就有了“龙衢湾”这一地名。“龙衢湾”落业太祖叫陆凤冈)。在他们饥寒交迫之时,途于“高进庙”。高进庙此时新建不久,僧侣和佛教徒皆不多,寺庙主持高进大师见状,忙与迅速安排熬粥煮面,为难民们提供饮食。 当日,高进大师命人在寺庙大殿上悬挂一块明镜,上书7月26日。众人问其意,高进笑而不答。
难民之中,难免会有一些体弱之人,因日夜逃离之苦,加上沿途所受惊吓之故,不久就病倒在“高进庙”。高进大师一面请周边良医为他们治疗,一面花心思改善他们饮食。毕竟,寺庙僧侣和佛教徒日常饮用的都是素食,不利于难民身体恢复。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进大师过去原本就是朱宸濠帐下一位谋士,极有才华。他利用信徒们送来的尖珠山红薯、熊家境罗汉泉水,加上从龙衢湾购买来的面粉、老肥、鸡蛋、豆油等物,制成一种蒸粑,供患病的难民食用。感谢高进大师援助之恩的难民把这种蒸粑,唤作高进粑。
7月26日,朱宸濠兵败。大家再看寺庙上高高悬挂的那块写着这个日期的镜子,皆惊。对外宣称高进是罗汉转世,故高进粑也被称作罗汉粑(具体故事见《扑朔迷离的高进庙》)。明末,李自成起义,高进庙遭到战争的破坏,高进粑的做法,也随战争从寺庙流转到世间。
烤炉问世后,有人将高进粑蒸制的方法,改为入炉烘烤并改称高进饼、罗汉饼。至此,罗汉饼遂成为铁山居民喜爱的小吃之一。据老人介绍,民国二十年(1931年)盛洪卿商业街还有人专门挑着罗汉饼的货担穿街走巷,沿街叫卖。
1938年10月20日下午,日军占领铁山,盛洪卿商业街城了一条死街,挑着罗汉饼的货郎在铁山再也没有出现过,罗汉饼也从此在铁山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