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2700|回复: 8

[仙桃杂谈] 六百年的守护情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8

116

主题

790

帖子

133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33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9-8-1 15: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百年的守护情
探访海南临高陈友谅墓纪行
刘启华
应海南省博物馆陈江馆长之邀,仙桃文史志愿者一行七人,于三月十七日,在汉口天河机场登上了飞往海口的航班。
海南之行,缘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汉皇帝陈友谅。陈友谅1320年出生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渔家,是我们的乡党。
陈友谅为反抗元朝暴政,在沔阳率众起义。义军革除元朝 “人分四等”弊制,提出“摧富益贫”,惩治贪官污吏,把达官贵族的财产和土地分给农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不数年,义军取武昌,收襄阳,克安庆,破龙兴(今南昌),占衢州,夺太平,进赣州,“尽占江西,湖广之地”。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今九江)建立大汉政权,被拥戴为大汉皇帝时,已拥有六十万大军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战船。
惜乎在鄱阳湖决战时,值枯水期,艨艟搁浅,被朱元璋放火偷袭,致使一代英杰,功亏一篑,饮恨败亡。
武昌蛇山,后世多少才俊贤达,穿《江汉先英》牌坊,登十六级石阶,到陈友谅墓前拜谒,无不一掬英雄泪,扼腕长叹息。
蛇山陈友谅墓,历数百年风雨,至清朝末年已是破败凋零,被杂草湮没。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革命党人万耀煌、耿仲钊等发现此墓,敬奉陈友谅为反抗外族统治先英。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省内务司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议请整修陈友谅墓,次年建成完工。解放后,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6年对陈友谅墓园进行修葺,立碑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墓堆一度被毁,再于1981年重新修复。1998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增立陈友谅生平事略碑石。
近年网传,福建南平九峰山发现陈友谅墓;嘉兴陈友谅二十四代孙陈惠芬女士爆料,浙江舟山衢山岛,有陈友谅墓;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副会长陈德友先生更是专刊报导,海南省临高县发现陈友谅墓。即便是图文并茂,我们也是将信将疑。
直到2018年元月,我们为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陈友谅》举办座谈会,海南临高陈氏家族闻讯,特派陈振雄,陈承亨二人,风尘仆仆赶来。他俩一出机场,紧拉我们的手,尤胜久别重逢的亲人,激动不已。下高速出仙桃收费站连呼停车。他俩趴在地上,手捧汉王出生地的泥土,以头抢地,啕嚎大哭:“我们的老祖宗,您的第二十六代孙陈承亨,二十七代孙陈振雄,来拜望您了!”其情其意,发自肺腑,令在场人为之动容。我们才起了去临高一探究竟的意念。
海口美兰机场出站口,专程接机的陈振雄备两辆专车,载我们直抵海南省博物馆。
我们受到陈江馆长热情接待并与之座谈。
陈江介绍,临高的陈友谅墓,位于东英镇居留村。建国初期人口普查核定民族,由于居留村北临北部湾,与广西相望,当地政府认为村民是广西移民过来的,拟将他们定为壮族。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少数民族可以享受很多优惠待遇。可没有想到,村民坚决不同意。他们说,我们是大汉皇帝陈友谅的后代。
陈江继续介绍,居留村民拿出了证据:我们的族谱,宗图有明确记载;我们的祖庙,供奉着大公陈友直、二公陈友谅、三公陈友德、宣公陈荣(陈友谅父亲义子,军师)的神像;我们陈氏家族六百多年来,祖祖辈辈在居留村护卫着陈友谅古墓!
于是,居留村发现陈友谅墓的消息便传开了。我们得知消息后,派何国俊博士组成的专家小组前去考察。经多次、全方位的调研考察,初步得出结论:居留村的古墓,很有可能是陈友谅的墓地。
陈江进一步介绍,海南临高发现陈友谅墓,引起了中国文史界高度重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柏及全国各地文史专家,先后前来考察,调研。香港敬承堂博物馆姚兢馆长讲到,民间传说陈友谅小女儿汉丽宝公主远嫁马来西亚,这段千秋佳话,如在长江流域是不太可能的,而在海南可能性更大。
陈江表示,下一步,我们打算邀请全国明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前来考证,做出权威的论证,而后作好陈友谅墓地景区的规划建设。
陈江肯定道:陈友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拍摄电视剧《陈友谅》意义重大,对湖北仙桃与海南临高两地的旅游发展,必将起到积极地宣传和推动作用。我愿意为此做出努力。
翌日上午,陈振雄陪同我们径奔临高县东英镇居留村。
八十六岁的陈承宝老人闻陈友谅老家的人到访,率村民出郭相迎。热情的话语自是滔滔不绝:“我们祖先老家里来人了!”“我们盼了六百多年,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由陈氏族人引领,我们拜谒了陈友谅庙。庙堂显得破旧寒酸,不像是近年的应景建筑。陈振雄解释道:“前些年,族人集资修建祖庙,正要拆除旧庙之时,陈江馆长劝阻我们暂停,待专家学者论证之后,配合景区的规划,修建更高规格的祖庙。”
祖庙神龛列有陈氏先祖神位塑像。牌位上分别显示:圣惠公友直;武惠公友谅;英惠公友德;宣惠公陈荣等。
我们虔诚进香,行三鞠躬,礼毕。再抬头看时,这才发现陈友谅神像没有穿鞋。
“陈友谅神像怎么是光脚丫子?”我们同行之一突然发问。
陈承亨肃穆而答:“遵照祖训:先祖出身沔阳渔家,世代打渔为生,塑像如果穿鞋,是为犯上。”
陈振雄向我们介绍:我们的祖先大公陈友直,二公陈友谅,三公陈友德,宣惠公陈荣于明初渡海入琼避难,隐居居留村至今已历二十九代。与中国通史,明通鉴等史料记载陈友谅兄长陈友直、弟陈友德、平章陈荣相符,也和陈友谅1363年鄱阳湖兵败年代相符。族谱记载陈友德逝世于永乐年间,享年七十九岁,与史料陈友谅弟陈友德年龄完全相符。
七十三岁的陈承义郑重地向我们展示了宗图和族谱。
宗图是布质的,宽1.3米,高2米。宗图显示大公陈友直、二公陈友谅、三公陈友德等支系。三公陈友德记载到第十七世孙。按每代二十三至二十四年计算,宗图系陈友德第十五代孙绘制于清朝初年,距今应有三百多年历史。
陈承义介绍,先祖在居留村隐居之后,怕官府前来查看暴露身份,叮嘱子孙后代处世谦和,保持低调。后裔修订族谱时,将祖先身份进行了掩饰。谱中陈友谅父亲隐名微昌(陈普才)封号增光禄大夫国子监,应该是陈友谅在江西称帝时对父亲的追封。族谱累烧累修。眼前的这个族谱,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历丙寅年)编撰的,时任儒学训导的进士王资瓒为陈氏族谱撰写序。
我们打开族谱,古老近乎残缺的黄色页面上,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微昌公字开元,湖广人氏,元增光禄大夫国子监······肇基以来,生产三祖,号为三凤。长曰圣惠公讳友直,系生长支;次曰武惠公讳友谅,系生次之;三曰英惠公讳友德,系生三支。一本同源······合住居留村——
谱中内容,诚如陈振雄所言,果然和史料所载陈友谅弟兄姓名以及年代相符。一两个同名同姓者,或许有之。四人同名同姓且身份显赫竟然与史载没有差异,历史果真有这么惊人的巧合吗?
我们的表情是惊讶的,没有理由拒绝,更没有理由否决。
陈振雄不在意我们的惊讶表情,继续讲道:我们陈氏家族,六百多年繁衍后裔近万人,分散在海南以及海内外。居留村现有一千余人,大家舍不得离开的原因,就是要护卫祖先陈友谅的墓地。现在,我们一起去他老人家的墓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8

116

主题

790

帖子

133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33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9-8-1 15: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祖庙往北百余米,赫然呈现一座古墓。
古墓坐南朝北,背依青山,面向两公里外的大海。除墓后的琉璃瓦牌坊,看得出是近年修建的外,其他墓碑、墓基,墓围墙,全是一番古朴庄严的景象。
我们从陈承义嘴里得知,陈友谅安葬在居留村后,族人一直不敢声张。直到明朝中叶,第四代孙缅怀祖德,树碑立传,对整个墓地进行全面修葺。
我们现场测量,墓区面积2.6亩。墓堆坐南向北,背依青山,面朝大海。墓基长12.7米,宽8.7米。墓围由形状接近的火山岩石砌成直径6.7米的圆形墓墙。仅从露出地面的部分算起,为三层:底层四十五块;中层三十七块;上层三十五块。一共一百一十七块。且都是单数。
墓墙石头呈斑驳褐黑色,应该是数百年的古迹。墓墙北高1米,南高0.82米,是地质的变化,还是当初建墓者有意所为,不得而知。
北边墓堆开口处,两边列石护栏呈放射状。居中是石香炉,一对石蜡台分列左右。相比武昌陈友谅墓(除开没有大型石牌坊之外),整个墓堆更显得高端,华贵。俨然呈帝王陵墓之像。
墓地东侧数米,一株古榕树枝繁叶茂,像一巨伞撑起护盖墓体;西边簇拥着茂密的芭蕉,犹似众多宫娥嫔妃相伴。我们推理,六百多年前,海南乃蛮荒之地,民间鲜有富豪,即便有土官土财主下葬,因地域差异,境界格调,文化品位所限,其墓地绝不会有这么气派。唯有落难的帝王之墓,才修葺得如此壮观。
最为奇特的是,高1.33米的墓碑,下端宽0.5米,上端宽0.47米,紧靠墓墙后面而立。墓碑无字的一面对着南方,有字的碑文则向北对着墓墙。墓碑和幕墙仅距0.3米。
墓碑立在墓的后面,在全国是闻所未闻,也让我们大惑不解。墓碑依稀可见显曾祖考奕世英灵陈二公之墓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墓碑两边的字迹模糊,非肉眼所能辨认了。
陈承义解释道;“墓碑立在后面,是依照祖训。先祖兵败自责,无颜见江汉父老,也无颜面对子孙后代。”
“哦,原来是这样的意思······”来自江汉的我们,陷入了深思。
陈振雄的解释更为动情:“墓碑放在墓后,更深层的意思,是先祖的乡情:大海那边,是我的沔阳家乡,不要让墓碑把我望乡的目光遮挡了。”说到此处,陈振雄已是热泪盈眶。
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我们也不停地擦着眼泪。
陈振雄讲,整个墓地的建筑结构,用鲁班尺仔细丈量,通过市制公制的转换,对照出如下寓意:
墓基长12.7米——迎福六合;墓基宽8.7米——富贵;墓墙圆型宽6.7——大吉;墓墙前高1米——官;墓墙后高0.82米——登科;墓碑高1.33米——大吉;墓碑底端宽0.50米——公事;墓碑上端宽0.47米——天德;墓碑距墓墙0.3米——离乡。
以上数据,在建筑学风水学方面,有什么特殊含义和价值,尚待相关专家论证。
让我们为之惊叹的是,墓基、墓围墙历数百年台风地震,烈日晒暴雨淋,竟然没有变形!火山岩石无龟裂破损,基本上完好无缺。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感谢陈氏先祖的决策投入,也感谢建造墓地的那些无名精工巧匠,给我们留下了这个奇迹。
陈振雄感慨道,陈友直、陈友谅、陈友德、陈荣等四个坟墓,由后辈裔孙经历几个朝代,数百年倾力守护,实在不易。个中的艰难曲折,难以表述。仅举一例:1970年我上初中,一位县委主要领导人来我们村里,号召农业学大寨开荒造田,要把陈友谅墓搬走。我们族人坚决不同意搬迁。特别是几个陈友谅后裔的村干部,顶住高压,宁愿被撤职处分,也不同意。由于陈友谅后裔团结一心,才使陈友谅墓完好无损,保留到今天。
在陈氏族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古墓北边数百米处,在齐腰的荒草丛中穿行数十米,拨开遮掩的茅草,赫然呈现一座古墓碑,其上石刻显示:原始曾祖显考奕世英灵陈大公之墓。旁边刻有立碑年号:乾隆二十年。由此推算,应该是公元1755年,农历乙亥年,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四年。
古墓往西南数百米,我们先后看到了明初始祖钦命英惠陈三公,宣惠陈先公的墓地和墓碑。
四个墓碑均没有名讳,只是用大公,二公,三公,先公来代替族谱中记载的陈友直,陈友谅,陈友德,陈荣。陈氏家族是低调的,也是聪明的,他们知道祖先的名字足以燃烧历史,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采用睿智的办法,让古墓得以幸存,家族生生不息。
陈振雄告诉我们,居留村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陈友谅起义反元的日子。每年这一天,居留村的族人们便在陈友谅庙堂聚集,奉供猪头等多种祭品,举行祭拜活动。庙里庙外各拜九次。裔孙们再到陈友谅墓前三拜九叩,行祭祖大礼。整个祭祖活动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
我们在居留村陈友谅、陈友直、陈友德、陈荣四个墓地之间,反复徘徊,流连忘返。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当年鄱阳湖兵败,陈友谅族人为躲避朱元璋追杀,四散奔逃,有的被迫改名换姓,才得以生存下来。更多的后裔依然保持陈姓,分散全国各地及海外。后裔中的杰出之士们秉承陈友谅救民于水火,勇担历史责任的反抗精神,为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作奉献,开国上将陈士渠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在陈友谅老家沔阳,当地族人乃至无辜百姓,更让朱元璋诛杀殆尽。以至洪武年间,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史上称江西填湖广。现在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江西后裔,土著凤毛麟角。
陈友谅的老家是低洼的湖区,连年洪水泛滥,很多历史遗迹残缺不全。近年各地陈友谅后裔前来认亲,寻根问祖者甚众,多是依据祖辈们口口相传,拿不出什么足够的证据。
居留村的陈氏后裔,数百年聚族而居,不惧灭九族的危险。护卫着祖先的四座古墓,保留下整个陈友谅家族的宗图,族谱以及祖庙,祖先牌位。如不是与陈友谅血肉相连的至亲,不可能将这么多的证据,保留的如此完好。我们由此认为,眼前的居留村陈友谅墓,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心里还有一个疑问:陈友谅的避难船只,怎么没有去其他地方,而到了居留村呢?
陈振雄笑着给我们揭开这个谜团,我们居留村附近不远,是有名的临高角。临高角三面环海,岬角深入琼州海峡,直指雷州半岛。受季风,海流的影响,大陆来的船只,多在临高角停靠上岸。陈友谅经临高角来居留村这个避风港,就顺理成章了。居留村环境优美,胜过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们的老祖宗就留下了。
回顾古代史之后,陈振雄在回顾近代史:1950年4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就是在临高角至居留村一带登陆。我们居留村是革命老区,陈氏家族义不容辞地组成民工队伍,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陈承宝老人当时十七岁,是民工担架队成员呢。
陈振雄的语气很是自豪:为了接应解放军登陆,海南琼崖纵队琼西接应指挥部命令,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第一总队长陈求,率领几千名战士,在前面一公里的兰陈坡阻击国民党军一万多人。这两个指挥员,也是我们陈友谅家族的后裔。
陈承宝幸福地回忆道,我亲眼看见,韩先楚军长的四十军战士,一个个生龙活虎,从陈友谅墓旁经过,进而解放海南全岛。
我们的眼前浮现出千帆竞发的解放大军······更远处,六百多年前,陈友谅的楼船,在向我们驶来······
感谢你们,居留村的陈友谅后裔们!感谢你们六百年的倾情守护,我们的共同祖先陈友谅才得以在这里安眠。
我们再次在陈友谅墓前鞠躬,依依不舍地告别。
陈友谅墓前,我们留下了两首诗:
其一:咏陈友谅
沔阳篙排腾枭龙,旌旗蔽日下江东。
艨艟数千列熊虎,舢板重八作鳞虫。
康山纵火阴谋逞,鄱阳喋血壮志空。
若得西风秋水涨,何来明史论英雄。
其二:吊陈友谅墓
拯救黎民亮青锋,宏图梦绘九州同。
魂依海浪居留土,墓隐芭蕉伴古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8

116

主题

790

帖子

133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33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9-8-1 15: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湖北仙桃(陈友谅出生地)文史志愿者与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左四)合影

2.jpg
海南临高县居留村陈友谅墓

3.jpg
张柏会长在认真查阅陈友谅家谱


4.jpg

保留300余年的布质陈友谅家族宗图
5.jpg
族谱记载重要内容的页面

6.jpg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右二)在陈友谅墓地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柏(右四)汇报考察工作

7.jpg
临高县文化局长张华(左二)陪同张柏(左五)、香港敬承堂博物馆馆长姚兢(左四)在陈友谅墓地调研

8.jpg

张柏(左六)姚兢(左四)在考察陈友谅兄长陈友直墓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8

116

主题

790

帖子

133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33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9-8-1 15: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9.jpg
陈友谅庙供奉的陈友谅神位


10.jpg

仙桃文化志愿者在陈友谅墓地考察


11.jpg
仙桃文化志愿者在陈友谅墓地与居留村陈友谅后裔留影


12.jpg

守护陈友谅家谱的村民


13.jpg
作者在陈友谅墓前祭拜


14.jpg
芭蕉古榕树护卫陈友谅墓


15.jpg
进士王资瓒为陈友谅家谱作序


16.jpg
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部主任吴世平(左一)海南省宣传部出版处处长王健(右一)在陈友谅墓地考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8

116

主题

790

帖子

133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33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9-8-1 15: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g
宗图放大,陈友谅清晰可见


18.jpg

陈友德墓碑


19.jpg

陈荣墓碑



20.jpg
陈友谅墓东边古榕树



21.jpg
乾隆年间立陈友谅兄陈友直墓碑


22.jpg
守护陈友谅墓的古榕树


23.jpg
陈友谅墓东边古榕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

主题

467

帖子

524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2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8-2 15: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先贤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7

主题

332

帖子

353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53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9-8-3 12:48: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陈友谅,历史的罪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60

主题

2347

帖子

258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58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8-3 21:3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河樵夫 发表于 2019-8-3 12:48
呵呵,陈友谅,历史的罪人而已,

一边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南
精华
0

1

主题

6

帖子

13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3

IP属地:湖南省

发表于 湖南省 2019-11-16 23:2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你认识王永华叔叔吗?求告知他的联系方式,他曾经帮过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