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就是母亲的五七,“五七三十五,儿女来诉苦。”头天夜晚,母亲悄然走进我的梦中,正要诉说,忽然一阵狂风骤起,母亲倏然不见,我猛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在床上坐到天亮。一清早,就和妹妹们赶回老家,中午时分到母亲的坟前,给母亲烧纸,妹妹们边烧边哭,想起母亲的贤德、想起母亲的慈爱,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母亲生于公历1938年7月22日,农历戊寅年6月25日,2018年8月9日,农历戊戌年6月28日下午2.40告别了她挚爱的亲人、永别她热爱的生活,驾鹤西去!
作为母亲,她一生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六兄妹成人,居功至伟!
作为妻子,她在父亲厄运缠身时真情相伴不离不弃,德行纯良!
作为教师,她一生呕心沥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赢得尊敬!
作为公民,她一生奉公守法,勤勉自律、爱党爱国,堪为楷模!
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坚韧、贤德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庭的存在;没有母亲的深沉付出就没有我们兄妹的今天!对于世人来说,我的母亲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但对于我们兄妹来说,母亲则是我们头上的天、是我们宽广的地,是我们温暖的家!
母亲本姓吴,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国破山河在、战乱百姓惊的年代,日本鬼子的铁蹄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肆意地蹂躏着,中国的百姓背井离乡到处逃亡。我的外公在四川一警察局就职,遭逢国难,又遇官场倾轧,精神突然失常。从此外婆既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又要照顾精神失常的外公,过着饱一餐、饿一顿的生活。破屋偏遇连阴雨,由于无钱诊治,又是乱世,外公最后客死异乡。一个家庭的支柱倒下了,母亲兄妹心中的天塌了,孤儿寡母何处是晴天?外婆带着母亲兄妹四人在四川、重庆等地漂泊着、流浪着、期盼着。但身居异地举目无亲,人在他乡无法安身,故乡才是最好的家园,故乡才是心中的憧憬。我外婆作为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女性,既有知书达礼的禀性,也有宁折不弯的特质。外婆擦掉了眼泪,埋葬了外公,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开始了回归故乡之旅。船破偏遇顶帆风,第一次坐船归家时突然遭遇了滔天的恶浪,将一家人回家的盘缠一洗而空,幸有老天的眷顾,一家人才幸免遇难。恶浪吞噬了回家的盘缠,但吞没不掉回家的憧憬。社会处处充满险恶,但也从来不缺少爱心。重庆黄安同乡会的爱心人士再次伸出了援手,凑足了盘缠,让外婆一家再一次踏上了回乡之旅,个中的艰辛说来心酸、难以尽述,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受尽了千磨万难,颠沛辗转一年多,一家人才回到了梦中的故乡。
然而梦中的故乡等待外婆一家的并不是温暖的房子,更不是安居的生活,而是被日本鬼子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成一片废墟的家,是一个破碎的梦。刚刚结束了流浪生活的一家人,又过上借屋躲雨的日子,四个正在成长的生命需要阳光雨露、需要稳定生活;四个正在发育的儿女急需裹腹的食物,御寒的衣物。外婆一个小脚寡妇挑不动这个生活的重担,无奈之下,只好将我母亲和她弟弟分别送人抚养,母亲也从此就改名换姓,得名耿德纯。耿德纯这个名字就伴随着母亲走过了她的一生。母亲的品格也正如这个名字一样,耿直有爱、德行高洁、纯粹晶莹,温柔敦厚。
凡与母亲共过事的人无不赞颂她的纯朴、无不仰慕她的宽厚、无不钦佩她的忠贞!无论是稳定安逸,也无论是寒流逆境,她从不改对生活的信心、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再大的厄运,都是坦然面对,默默承受。她还总教育我们兄妹,任何时候都不要自甘堕落、都不要绝望沉沦,任何情况下都要正直做人、老实做事,要受得住顺风,也经得起逆流!
也许是苍天有眼,也许是命运垂青,也许是天性使然,母亲的养父母也是两个非常善良,非常纯朴的人,其养母还是一个识文断字的女先生。他们对母亲非常疼爱,知道知识对于命运的重要,他们节衣缩食供母亲读书。1957年,母亲从黄冈中学毕业,在那个女性受歧视、没地位的年代,母亲有幸成了红安那一年仅有的十几名高中生中的一员。并在那一年和父亲组建了家庭。而母亲的弟弟从此就如断线风筝,杳无音信,如今身在何方,姓什名谁都无人知道。让人思之落泪,念之断肠。
在时代的大潮中,一个家庭的命运就象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每个个人的命运更象是急流中的一片树叶,只能随风漂荡,任凭吹打。
50年代初期,政治空气还不是很严酷,经济发展也比较正常,母亲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圆满,但还比较稳定,说不上浪漫,但还比较安逸,母亲也很满足,她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开心生活。
随着我们兄妹的出世、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母亲满足的这种稳定、安逸的生活也被彻底打破,汹涌澎湃的政治浊浪一次又一次地无情地击打着我们的家庭之舟。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父亲就因为家庭出身和个人原因被揪斗,母亲多次被强迫要和父亲划清界线,我也多次被强迫参加斗争父亲的批斗会。但是,无论多么重的高压,无论多么严厉的逼迫,母亲都是以沉默相对,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学生的身上,把对生活的热爱都化作了工作的激情,站好她的三尺讲台。她坚信乌云不会永远遮住太阳,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教育可以改变社会,努力可以改变人生,学习可以改变性格。对她的每一个学生她都尽心尽力地教,教给他们知识,也教会他们做人。她还对那些渴望知识,但又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孩子尽可能给予关爱,帮他们购买课本,给他们讲授知识,用关爱温暖他们渐冷的心,用知识照亮他们的人生路。当年,我母亲每学期都帮小东买一套课本。母亲就是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就是知识河中的摆渡人,她用她的大爱,用她的善良,用她的奉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她也成了许多人心怀敬意、念念不忘的“耿老师”。
她还把憋屈化为浓荫,尽力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使我们尽量少受到寒风暴雪的袭击。当我因为在批斗父亲的大会上没有叫打倒父亲的口号而被班主任、班干部痛打向母亲哭诉时,她告诉我:叫你喊你就喊,不要硬撑着挨打。我虽然不理解,但在之后批斗父亲时,我也违心地喊口号,避免了现场遭受皮肉之苦。那个时候,母亲常常是上学期在袁岗、下学期到高峰,这学期在董家岗,那学期调宝印山,是教无定处,居无定所,真的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好东西搬垮了,旧东西搬没了,到哪个学校都是有学生时热热闹闹,而一放假整个学校就只剩下我们一家,孤独、恐惧、压抑缠绕着我们,侵袭着我们。
1967年,父亲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母亲也被调到红安与新洲交界的宝印山小学,这是一个位于山洼中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学校。那时我还不到八岁,大妹妹才五岁,二妹妹才一岁,每到假期学校就是我们一家。母亲经常是趁放假的机会到大路边买生活用品,到马井买米买油,我们三个年幼的孩子就留在那个见不到人,听不到声的空校,在担惊受怕中煎熬着,既害怕社会上传得非常玄乎的河南侉子的伤害,又担心野兽坏人的突然侵害。常常是兄妹三人一起一次次地到学校后面山路上踮起脚眺望,每当太阳西沉,天色变暗,还不见母亲的身影时,我们心中的恐惧就如春日的荒草一般疯长。当看到母亲疲惫的身影慢慢出现在山路的远处时,我们顿时感到安全,就慢慢地释放恐惧。因为在我们眼中,母亲就是我们的安全保障,就是我们的心理安慰,就是我们的温暖之家。
而母亲除了孤独、恐惧、压抑之外,还要承受政治的歧视和经济的压力,还要努力照顾我们的生活,抚慰我们的心灵,牵挂挨整的父亲。多少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在我们睡熟之后,母亲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违心地写揭发父亲的材料,常常是边写边暗暗地啜泣,那些材料上都沾满了母亲痛苦的泪水。多少个风雪交加的周末,为了赶回家中照顾我们的生活,母亲抱着弟弟、牵着妹妹摸着黑在孤山野洼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坚毅地跋涉着!多次进家门时是浑身湿透,满身疲惫,一脸惊惧。有几次还差点遭遇凶险,幸有老天照应,总算逢凶化吉,但一进家门,还来不及调整情绪就开始为我们的生活忙碌起来。
记得在新生小学的那年冬天,大雪封门,水塘都被冰封,吃、喝、洗都非常困难,父亲已经被隔离不知身在何处?为了我们不被冻饿所伤,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找水、找柴,用锄头磕冰,用菜刀剁冰,看到一根枯枝都欣喜若狂,好不容易熬过了严冬,迎来了春天,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深挚热烈的母爱,让我们在严酷的现实中,看到了生活的亮色!在我们兄妹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温暖,一次又一次的拨亮我们的人生之灯。
我成长的年代,正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横行的年代,上初中读高中,不看成绩看成份,不看表现看背景,不要考试要推荐。升初中自然就没有我的份,是母亲和我的两个姑姑放下尊严,到处求人托保,最后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名义把我送进了初中。但初一还没读完,就因多种原因辍学回家,在家荒芜一年半后,1974年,政策开始松动,母亲敏锐意识到可能机会来了,她马上找教育组、找学校,好话说尽,终于又让我坐进了初二的教室。一年后当我升高中时,有位戴着有色眼镜的教育组负责人竟然说:如果张剑虹也能读高中,那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有问题。听到这个话,一向温婉贤淑的母亲勃然大怒,质问那位负责人:党的政策是有成份不唯成份,重在现实表现,我孩子有什么错,凭什么不让他读高中?问得那位领导哑口无言。在母亲的力争下,我总算成了一名高中生,这给我能够立足社会铺上了一块垫脚石,让我充满坎坷的人生少了许多曲折!
我的几个妹妹弟弟也是得母亲的荫庇才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得母亲的挚爱才有了安定的生活。从母亲的身上,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忍辱负重、什么叫自我牺牲。她总是以牺牲自己最起码的生活需求来保全家庭的基本生活;以忍受父亲无理的粗暴来呵护父亲可怜的尊严;以放弃自己最向往的梦想来维护儿女刚刚升起的梦想!应该说,没有母亲的坚韧,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庭的完整!没有母亲的宽厚,就没有父亲完整的人生!没有母亲的挚爱,就没有我们兄妹的健康成长!每当想起这些事,我们的心中都深深地生出温馨,生出感激,生出景仰。就感念母爱伟大、母爱无敌!也让我们兄妹相信,即使在最严酷的冬天,也有明媚的阳光,在最残酷的时代,也有人性的光芒!而这些正是我们全家能够向往光明、坚持下来的动力;是让我们不能堕落、不能沉沦的理由。那个年代,无论在哪里,我们一家总会遭受一些人当面的羞辱、背后的冷箭,但母亲的善良、母亲的真诚也总是赢得许多有同情心、有善良感的人的呵护。很多人在精神上支持我们,在物质上接济我家,他们在精神上的鼓励就象冬天的太阳,让我们感到严冬的温暖;在物质上的接济就如饥渴时的甘露,让我们倍感人性的甘甜,使母亲和我们一家能够坦然面对一切的厄运,始终坚信春天终会到来!他们的恩德也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没齿不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