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245|回复: 4

[古塔茶馆] 牛背上的荷香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8-10 20:2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添加时间 : 2019/8/3 16:29:41
作者 : 蒋绍斌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有放牛的经历。跟随岁月的脚步成长,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忆起童年的往事,满满的都是幸福和快乐!

我家住在鄂东名湖太白湖的西岸。方圆百十公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太白湖,是古华阳水系上的一块玉佩。湖东南属黄梅,湖西北属广济。小时候,每到夏天,太白湖就成了放牛娃的天堂。那塞满湖汊碧绿的荷叶,像伞一样伸出水面;含苞待放的荷花,更像是一支描云的彩笔;从荷丛中不时探头张望的莲蓬,无论是莲须落尽的青莲,还是咧开了嘴笑的老莲,都散发着醉人的香。对于孩子们,处处充满了诱惑!

乡下放牛多在每天下午。吃罢中饭,我们一群小伙伴也顾不得天热,早早骑着脖子上挂着铃铛的水牛去湖里。到了湖畔,先把长长的牛绳缠在牛角上,或把牛绳系在水草肥美的杨树脚下,任牛儿们自由牧放。大家在草滩上奔跑嬉戏:有在湖水里扎猛子翻摘菱角的;有围住小湖汊,戽干汊凼中的水捉小鱼虾的。当然,最难忘的是在水中享受采莲的乐趣。

近岸的莲蓬,我们站在岸边用手就可以采摘,离岸稍远的,只要长篙够得着,绑上镰刀也行。最让我们犯难的是湖中的莲蓬,这些大小不一的莲蓬,在阳光下搔首弄姿,散发着馥郁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可惜她们长在水深险处,让人看着心急。

大我几岁的保银哥,是我们这群孩子中水性最好的,也是我们放牛娃的头儿,点子最多。有一天,保银哥家的牛跑到水边浴水,浴着浴着就游起泳来,并越游越远。保银哥见了,非但不恼,还开窍了似的对我们说:“有法子了,明天咱们都把家里能带的绳子都带来,我们骑在牛身上去摘莲蓬啊!”

“骑牛摘莲蓬?”大点的孩童们都拍手说这主意好!小点的孩子却连连摇头,说,怕……

主意已定,第二天一到湖边,我们几个大孩子脱下衣服,光着屁股牵来自家的水牛,踩着牛儿弯弯的犄角,顺着牛脖子慢慢地爬到牛背上坐好,像出征的战士一样,单等保银哥一声令下,便开始冲锋陷阵。

保银哥先把那些小孩子带来的绳子收集起来,然后就带着我们下水。水深的时候,湖水没过牛背,水都齐颈了,实在让人害怕。待到水浅处,牛可以站起身时,大家都忘记了刚才的惊险,一个个抹去脸上的水,搂着饱满的莲蓬,边吃边眯眯地笑。最有爱心的还是保银哥,他把摘下的莲蓬,从侧边扎个小孔,一个个穿在带来的绳子上,待编满了一串,就骑牛上岸,送给守在湖边草滩上不敢下水的小孩子。

太阳落山时,大家才慌慌张张上岸,穿好衣裤,整理好战利品,骑着牛儿回家。一路上,头戴荷叶帽,脖子上挂着莲蓬做成的“项链”,握着荷花笔,吃着甜甜的莲蓬,不光手上和嘴里,就连心中也都弥漫着荷香

……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儿时的时光虽已走远,但记忆的脚步,却时时迷途在牛背上荷香浸润的童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8-10 20:2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曲戏史话
添加时间 : 2019/8/3 16:06:29
作者 : 范国清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明清时期,“文曲戏”在广济和黄梅发源,并流传至江西和安徽等周边地区。当时,广济、黄梅称“调儿戏”“曲儿”或“文词调”,江西九江称“清音”,景德镇称“文词戏”,安徽宿松称“文南词”。1956年,广济县文化馆干部管丁年和陈锦星从“调儿戏”的主腔《文词》和《小曲》中各取一字,将其定名为“文曲戏”。

广济与黄梅交界的太白湖区,民歌兴盛。明万历十一年(1583),《黄梅县志》记载太白渔歌:“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清代诗人余世芳作《太白渔歌》一诗:“萍叶芦花极望长,歌声缭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棹,惊起濠州雁几行。”清康熙年间,广济县会元金德嘉描写太白湖岸边的郑公塔,有诗《清壑亭》:“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正当时。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从这些诗中,可以窥见当时太白湖区百姓喜唱田歌俚曲的情景。

据史料记载,从1878年至1949年间,太白湖区发生大小水灾一百多次。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一转围匡,一坦平洋。熟了三年,满屋是粮。人穿绸缎,狗着衣裳。下了三天,心下惊慌。铜锣一响,筑坝打桩。皇堤一破,大哭细昂。背把破絮,四处逃荒。伴人门框,敲盆卖唱……”太白湖区的灾民流浪外乡,唱田歌、渔歌和小曲儿,以求得施舍,如:“拉琴敲板泪如梭,听我唱起水荒歌。连年湖田淹大水,龙王占了雀儿窝。来到贵地躲灾祸,讨点旧衣和剩馍。老板呐,行行好,行善积德福寿多。”

太白湖逃水荒卖唱人,或溯长江而上,流浪远到武汉、沙市和宜昌等地;或顺江东下,漂泊至九江、南昌、芜湖和南京等地。在卖唱的日子里,出现了如《相州十打》《上江相思》《下江相思》《下江倒贴》和《泗州调》等新的曲调。走唱时期,卖唱人以太白湖区的民歌曲儿为基础,不断吸纳外地曲调,演化为文曲戏的雏形。

每当太白湖区洪水退去,去外地逃荒卖唱的人返乡,重建家园,又出现了男耕女织、其乐融融的景象。太白湖区爱唱会唱的人常被邀请,在街头巷尾、农村堂屋或田头地边演唱。这时的演唱就是清唱,一男一女,男操琴,女执板。唱的时候,各地搭座高台,即在方桌上放上椅子,唱者坐在椅子上,以便观众观看。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被广济和黄梅人称为“高台椅坐”,这就是文曲戏的坐唱期。

高台椅坐,唱田歌、渔歌、灯歌和小曲儿,有的还带故事性,演绎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的悲欢离合。像传统文曲戏《苏文表借衣》,最初是清唱,还有流传下来的清唱本,但后来演变为唱戏。

清唱只唱不表演,唱戏就是舞台表演,即人们常说的“用歌舞演故事”。

文曲戏搬上舞台与花灯有关系。历史上,广济、黄梅每逢春节、元宵节和二月花朝等节日,都有玩花灯、龙灯和舞狮子的风俗。据广济县《丁未县志》记载:“康熙年间,乡村有龙灯、花灯及狮子流星之戏。”在玩花灯的过程中,人们将花灯分为“武场”“文场”。其中玩龙、舞狮子、武术等,属“武场”;“打花鼓”“打连厢”“挑花篮”“双推车”“采莲船”等,属“文场”。这种载歌载舞的灯戏,演唱的均为当地民间小曲。如“双推车”,男推车,女坐车,男推着女绕场打转,边推边唱,唱词插道白,男女一边唱念,一边表演。这种唱念及人物表演,有一种戏曲的味道了。但文曲戏最终搬上舞台始于三角班。

黄梅聂福俊墩王元林(1890-1932年)曾向叔父聂炎保学唱民间小曲,他是早年间“高台椅坐”的清唱者及组织者。到1923年,王元林和聂炎保经常到孔垄及广济龙坪等地看汉戏,两人在观看过程中分工,一人看动作,一人听唱腔学台词。随后,他们排演了《游龙戏凤》,又将小曲中的《宋江杀惜》和《金莲调叔》等曲目进行改编,分角色搬上舞台。那时角色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为主,演一些生活小戏,俗名“三角班”。三角班开始只有男演员,男扮女演戏,头戴纸花,身穿蓝褂,下着红裙,怀系手帕;小生头戴儒巾、礼帽,身穿长褂;丑角穿大短褂、裤子,腰扎布裙,鼻勾白粉彩。王元林第一次将“调儿戏”搬上台,以戏曲形式表演,他是“文曲戏”的前身——“调儿戏”第一代民间艺人。

“调儿戏”搬上舞台不久,广济、黄梅相继成立了村办“调儿戏”戏班,其中有袁老四的冯秀戏班,胡老十的郭祥戏班,涂宏记的刘常垸戏班,程三爱的郭大垸戏班等。村办戏班使文曲戏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他们演出时也不讲究,几张方桌和几块大门板一拼,或在高地土坡上将晒筐一围,就可演出,即所谓“草台”班子。

“调儿戏”以三小为主的农村草台班子,其音乐仅用两把二胡、一副云板伴奏。后来,民间艺人文武并蓄,将调儿戏配以锣鼓、铙、钹、唢呐等武场器乐参与演奏,极大地丰富了文曲戏的表现形式。

程三爱戏班首先在农村垸场演出,再进入梅川、龙坪等集镇,后来到黄梅、蕲春、浠水、阳新和瑞昌等地,一直坚持到1949年。程三爱启用女演员,实现男女同台,为文曲戏添彩。如被人们称为“调儿戏”的花魁干大毛,还有外号“十万三”查爱香和“八万五”蒋凤翠(十万三和八万五形容演出的票房)等,就是程三爱启用的女演员,她们在黄梅、广济和蕲春及沿江一带享有盛名,深受观众喜爱。

解放后,文曲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广济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组织程三爱、干大毛、冯慈云等“调儿戏”艺人参加“广济县联艺剧团”,程三爱任副团长。1960年广济县成立文曲戏剧团。2009年,文曲戏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穴随之成立了湖北省文曲戏研究院。近十年来,武穴文曲戏研究院打造了《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和《嬉蛙》三个原创新编大型文曲戏,并获得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屈原文艺奖”。

总之,文曲戏经历了走唱、高台椅坐、三角班、草台班和现代大舞台演出的过程,如今在全国地方戏曲界独树一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8-10 20:3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撷一香莲眠一夏
添加时间 : 2019/8/3 16:26:23
作者 : 唐厚成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大抵由于这首词的缘故,一入夏天,念到荷,念到十里荷塘,就会生出无限亲切来。

十里荷塘,单听名字,就能拾得淡淡的美、恬恬的静。春风十里,荷塘月色,它既有现实景观的描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深深浅浅的荷无边无际,蔓延远方;亦有唐诗宋词的典雅,菡萏香浓、翠荫障目、清水流萤。反复吟诵极富诗意的名字,心扉仿佛在山涧小溪旁、月下云深处,闭眼神思,那千亩水域,想必早已亭叶如盖、百荷争艳、香飘十里了……

小城七月,正是一年中溽暑季节。在一个聒噪的午后,我迎着头顶毒辣辣的阳光,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

下武英高速,由大别山客运中心出发,沿318国道白莲方向行驶。窗外绿油油的稻田、苍翠葱茏的行道树,时不时在眼帘急速掠过。车顶淡白色的云,窗外绵柔的风,虽是正午,但无半点夏日的烦闷。而当你还沉浸在那一汪绿白相间水墨画中,还在天马行空揣度着下一秒遇见的桥段,十里荷塘就兀地扑入视野。

只见葱茏的荷叶从眼前绵延远方,如同绿色的潮水翻涌在广阔的田野上。依稀可见的莲花点缀其中,白色的、红色的、粉红的,她们热闹地盛开、尽情地绽放,久久观之,车前的荷花仿佛生出蓬勃的动感来,与不远处寂静的山脉、炊烟袅袅的村庄相互映衬,动静之中,令人如醉如痴。

弃车步行,脚下的每一棵草、每一方石都仿佛带着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的盛夏气息,撩拨着每一个慕名者的心扉。踏在温热的泥土上,两旁的荷叶刚没膝盖,一片片叶子舒展开来,如亭盖、如大伞,她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玉立在水中央。有的荷叶上,清晨的露珠依然可见,如同莹白色的云母,在阳光里熠熠夺目,这些光滑剔透的小精灵顽皮地从高处跃至低处,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

底下光洁的茎秆,从水底钻出,纤细娇弱,却又异常威武挺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默默地托举着每一片荷叶,等到每个深秋的日落,她们才平静地低下头,思索着来世。

风乍起时,一两朵莲时不时在风中探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下一秒却又羞涩地躲在了荷叶之间。这里的荷叶,生长得高矮不一、胖瘦不齐。每小走一步,都能清脆地听到“晰晰”的悦耳声来。我想,大概是田野里的虫子在唱歌,每朵莲叶和着音乐在翩翩起舞,荷塘的“主人”以这种美妙的方式欢迎着天南海北的游子和路人。

来十里荷塘,最妙的、最美的、最绝的还是观赏莲花。沿着便道慢慢行走,你便能看见那些傲然独立的荷花,红色似霞、白色若雪、绿色如黛、黄色犹金,远看如同七彩祥云,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荷塘。近观似清丽脱俗的少女,玉雪窃玲珑、纷披绿映红,远与近、绿与红相互映衬,实在是别有天地。每一朵莲颜色各异,形状和神态也大不相同。有的似娇羞照水、低头沉思,也有的似吐气扬眉、盎然向上;有的含苞欲放、丰腴饱满,也有的香销翠减、风韵犹存。那些盛开的荷花,像赶集似的一字排开,争相斗妍、清香扑鼻。随意采撷一朵,便能看见纤细的花纹,层叠的花瓣上,柔黄的花蕊一捋捋附在底端,有的花期已过,露出小巧可爱的莲蓬,诱人的莲子安静地酣睡其中,多少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惬意来。

在十里荷塘,想让足迹遍布每个角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庆幸的是在千亩荷塘之中,有十多个供人观赏的竹木亭子,它们恰合时宜地点缀在荷丛中,供人小憩或参观。得趣不在多,会心不在远,倘若走得累了、看得乏了,独倚亭中,在阳光微醺里,在烟雨茫茫中,轻吟几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诗词,叩问一下“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意境,一个人、一枚莲、一片荷,便有了一帘风景、一方天地……

相约十里荷塘,邂逅这个夏天,让你真正感到幸福而惬意的,或许,一枚莲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8-10 20:3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葡萄园里笑声高
添加时间 : 2019/8/9 9:26:10
作者 : 冯怡红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通讯员 冯怡红 )时下,武穴市石佛寺镇李世英村鑫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瓜果飘香,前来游玩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

成立于2011年的鑫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融特色水果种植、采摘体验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也是该镇引进能人回乡建设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前些年,在外打工的李世英村女青年江元元和四川泸州青年王堂健恋爱并走在一起。婚后,两人回到李世英村办起了特色水果种植。他们的合作社秉承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质量现代农业的理念,致力满足市场对有机水果的需求,现有樱桃、蓝莓、葡萄、火龙果、杂柑等果园近200亩,培育10多种名优果树,其中投产园面积约100亩,年产值达200万元。

两人钻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子,坚持走“水果种植+科普教育+采摘体验”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的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积极与教育、旅游深度融合,免费向青少年进行植物知识、农业耕种知识教育。这些年来,他们坚持走这条路,带动了旅游体验采摘活动,每年接待入园游客2万多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大家富才是目的。2017年,江元元和王堂健经营的鑫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近100万元,联结2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80亩,建成扶贫生态农场,同步提出“共富行动计划”。合作社围绕“户种四亩果,增收二万元”目标,按每天100元标准支付贫困户工资,按每亩年400元的价格向贫困户支付土地流转租金。2017年,合作社共带动20户贫困户创收8.688万元,户平4344元;2018年,带动15户贫困户增收8.21万元,户平5473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309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江苏省镇江市

发表于 江苏省镇江市 2023-6-26 01: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美好回忆。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