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有个牙科名医陈元胜
鄂州市城区有条小街叫明堂后路。过去城关地区的老中医院就在这条街上。改革开放以后,鄂州市虽然在洋澜湖畔建起了规模宏大配套齐全的新中医院,但明堂后路及其周边居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个三病两痛,还是习惯就近到老中医院。 这样,老中医院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社区医院。 最近,这所社区医院的牙科诊室的门,不断被前来治牙痛的病人敲击、询问。 “怎么牙科关门?” “陈医生呢?” 、、、、、、 “陈医生高升了,调到大中医院了。” “走了几个月了。” 、、、、、、 今天有病人来找陈医生。明天有病人来找陈医生。几个月过去了,还有人来找陈医生。 这陈医生叫陈元胜。行医三十多年,身怀绝技,悬壶济世,治病救急,童叟无欺。陈医生属于那种寡言而埋头干事的人。他给病人看病很专注,可以说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即便是熟人朋友领导进来打招呼,他都不言语,不分心。牙科同其他科室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科室医生看病应诊,病情搞清楚了,处方一开,工作就基本结束。剩下的,让病人去抓药,让药去医治病人的病症。 而牙科医生看病就麻烦许多。几乎每一个看牙的病人,都需要牙科医生亲自动手,操机、打磨、车针、锥钻、根管、拔植、清洗、、、 动辄个把小时,而且每个病人的治愈流程往往需要二三次四五次。在牙科诊室的病人每天排长队的情况下,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每天下班时间以后,会看到只有牙科诊室还围有病人,陈元胜还在工作台挑灯夜战。 可能医院资源紧张,陈元胜没有配助手,按“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所有器械包括诊室地面的消毒、清洗和灭菌,都由他一人完成。经常看到他,在完成一个病人的手术后,他忙着弯腰擦拭治疗台、机器设施和地面上的污渍血痕,甚至由他把垃圾打包,并在垃圾桶上换上新的垃圾袋。 俗话说,医心如水。医生每天面对病人,见的多,习以为常,心静如水,工作起来难免有同病人一样的迫切心态。可是,明堂后路及周边的居民,凡是到老中医院找陈医生就诊牙科的,没有一个人不从心里感激陈医生的责任心。牙病复杂,光怪陆离,既牵动全身,又拘囿于方寸之间的口腔。有俗语称,牙痛不是病,疼起来不要命。面对牙疼的老少患者,陈医生轻言细语,十分体贴,总是运用他的精湛技术,不知不觉中解除你的痛苦,修补你的缺陷,还你一个健康体面能嚼能吃的牙口阵容。 偶尔同陈医生聊上一二句,深感这位瘦削儒雅的杏林高手,对世人,对患者,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他说,所谓医者仁心,就是通过医术,把世人从疾病痛苦中拯救出来的,那种济世的社会责任心。 如果医生仅仅是一份职业,难免有懈怠的时候。正因为陈元胜有这种境界,几十年来,他坚守在一个普通的牙科诊室,始终怀着安然和善意的态度,默默含笑地迎来一批又一批患者、、、 居民需要这样的医生。 小区需要这样的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