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扶“孝” 扶贫是当前各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并且成效甚佳。实践证明,无论“输血”还是“造血”,只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就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但是,要实现治贫一劳永逸,还需在“孝”字上做文章。 笔者在扶贫村调查了解到,在一些农村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老人户”,老人们没和子女一起生活,加之年事已高,逐渐丧失创收的劳动能力,家庭收入也处于当地贫困线标准以下,如遇病痛,更是雪上加霜。笔者很纳闷这种奇怪的现象,这些“贫困老人户”就是精准扶贫对象的户口本上只有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为一人)。事实上这些老人并不是孤寡鳏独,他们大多有儿有女,有的儿女生活还十分富足,在城里有车有房。精准识别是以户为单位,由于部分老人的户口与子女不在一起,加上这些老人抱有为子女减轻负担的心理,他们隐瞒了部分真实情况,致使收入在贫困线下。还有就是一些人看到现在政策好,有利可图,便将老人的户口分离出去,让他们居住在乡间简陋的破房内,村里看到老人生活困难,孤苦无依,便将其纳入贫困户序列。女儿嫁出去了就不说了,但是儿子成年娶亲后,就和父母分了家,户口也分开了。分开了也就分开了,但是不能也把孝道、把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扔掉了吧? 这些问题反映了农村一些为人子女者孝道缺失的问题。俗话说,养儿为防老,父母将儿女含辛茹苦地养大,就是希望儿女孝顺,能够安享晚年。但现在,一些子女为了自己活得潇洒,竟然钻政策空子,将赡养的义务丢给国家,着实让人心痛。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果这类老人的子女都能恪守孝道,极尽孝顺之责,或不离不弃,让老人承欢于儿孙膝下,或努力为老人创造贻养天年的更好条件,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此类“老年贫困户”理应不存在。 精准扶贫就是为了精准脱贫,精准脱贫的目的就是要真脱贫、久致富。如果不解决好子女不孝的问题,此类老年贫困户一旦丧失基本劳动力,在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即使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再多再好的产业、项目、就业等支持,也会因为他们的力不从心而“剃头挑子一头热”,即使政府最终“兜底”,也只是权宜之策,并非长效之计。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再效而仿之,不仅会加重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而且会助长不孝之风气,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孝乃百德之基。扶贫,先扶志,重“孝”德。扶贫重在扶志,不仅要扶贫困对象的志,而且还要扶老年贫困户的子女之志。扶其子女的志,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尽孝道、为人事。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一个家庭上慈下孝,才能够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够和气生财,让全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建议在精准扶贫的同时要尽快加上一剂对症治“贫”的良药,加强贫困地区的孝道文化教育和宣传,教育为人子女者,从自身做起,“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当好扶贫攻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侍奉和赡养父母是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因此,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法律层面,子女都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不管老人。扶贫脱贫,一定要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孝结合起来,加强政策宣传、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开展孝道文化宣传,同时对不赡养老人的为富不仁的子女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