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时间 : 2019/8/17 12:05:50
来源 :
范青保
大暑以来,天热得似乎有些邪乎。这几天,太阳刚一露头,地上就像着了火,无论是行走还是坐在树荫下,都如同置身在蒸笼之中,让人热得透不过气来。此情此景,倒让我回味起儿时坐在土屋前的樟树脚下,大人们纷纷摇着蒲扇,摇出了阵阵清凉的情景。
那时,扇子是防暑降温的主要工具。
其实,扇子的种类很多,有折扇、蒲扇,还有篾扇等。据说,折扇来源很早,那时不是用来扇风纳凉,而是作为统治者的礼仪工具,所以也叫“仪仗扇”。秦汉以后,这种扇子便被改制成方形、圆形、六角形的。扇子的面料多为丝织的绢纺品,官中用得多,故而又称其为“官扇”。
至于民间使用的扇子,多半是蒲扇。蒲扇是用蒲葵树的叶子加工而成的。旧时,农夫们相当贫困,很多人为了夏秋日的清凉,哪怕勒紧腰带也得买把蒲扇。买回后,多半会在蒲扇的边沿处,用布条再锁上一层边,让蒲扇更加经久耐用。那些买不起或者为了节省开支的,便仿效蒲扇的样子,用小麦的麦秆儿编织成蒲扇形状的“麦草扇”。“麦草扇”虽然使用寿命短些,但也能起到蒲扇扇风的效果。有时,那些买了蒲扇者为了防止蒲扇丢失或“搞混了”,会在新扇子上,用毛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菜油灯或者后来的煤油灯的灯烟上熏黑。熏黑后,随即用湿布抹掉扇子上的黑烟,这样,先前写上的名字,便清晰地留在了扇子上。有人还别出心裁地在扇子上题上几句顺口溜:“扇子扇清风,时时在手中。有人来借扇,自己要扇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暑期,我在黄冈地区党校参加全区新闻干部培训班学习时,因为天气热,花二角五分钱买了一把蒲扇,也在扇子上写了“壬戌年购于黄州”的字样,作为纪念。
那时,我很消瘦,就在学习后第二年,因支气管扩张严重,住进了广济县第二人民医院。那时,医院病房简陋,病人拥挤,加上刚刚立秋,低矮的瓦房格外闷热。白天,病房探视的人多,晚上内科病房动不动送来新病号什么的,很不安宁。第二天晚上下半夜时,我迷迷糊糊地感到燥热中似乎有阵阵清凉,当睁开矇眬的双眼时,发现妻子已坐在床头睡着了,鼻子里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右手却机械地一下又一下地朝我摇动着蒲扇,为我送来阵阵清凉。此情此景,我的心顿时颤抖了,胸中就像压了块沉甸甸的铅块,正朝着愧疚的深渊坠落!
岁月易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蒲扇已逐渐由电扇、空调所替代。但是,原始的折子扇、蒲扇依然有少许留存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传统文化的记忆。而那年病房中妻子为我摇蒲扇的清凉,亦如同铁板上钉钉,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