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没有曾候與 勘误破译湖北随州义地岗M1曾侯编钟铭文为曾候攑之墓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收看2019年8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连续播放“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一至五集电视专题片后,才第一次认真的关注随州的曾国考古。搜读《湖北日报》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关于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已发掘高等级墓葬54座,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空白的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居然发现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曾候得曾公求铭文释读有误,勘误破译为曾候导与曾公猥后,继续研究再次发现“曾侯與”铭文释读错误。 曾侯與墓是2009年为配合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在随州文峰塔抢救发掘的M1号春秋墓葬。根据M1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及带有"曾侯與"铭文的编钟、铜鬲等,确定M1号墓为春秋"曾侯與"墓,并在曾侯與墓出土179字长篇编钟铭文,取得曾国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随州文峰塔M1号墓编钟与铭文摹写放大对比图 自2009年发掘,2014年04期《江汉考古》随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发掘简报至今,十年来所有大型媒体及专业考古学术专刊,均把随州文峰塔M1号墓定为“曾侯與墓”。 反复审看随州文峰塔M1号墓编钟铭文,发现被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等专家考古认定的“曾侯與”的“與”字,看似“與”字,又多出不少“與”字字意无法解释的笔画,疑非“與”字? 随州文峰塔M1号墓编钟铭文的文字笔画结构很复杂,分解为:(上中部5个手+与+月+人)共20画,经过一笔一画的仔细甄别,彻查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字例,最终发现这个看似“與”的字,当是古通“举”的“攑”qiān字。 與,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與,篆文(舁,很多手放在一起)(与,给予)(二,双方),表示相互给予。有的金文省去“二”。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彼此结交,相互支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下部的双手“廾”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与” * 合并代替“與”。 與的字源和造字本意中,除放在一起的手之外没有表达月部和人部的需要?初步否定“與”时认为是“举”字?
举(舉)j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提出:举要。举例。推选,推荐:推举。荐举。全:举国。举世。举家。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举。举人。一举成名。攻克:“一战而举鄢、郢”。 研究举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演变后发现,“举”虽然比“與”更接近,但是,举的四手两牙之外还多出一手字,一月字、一人字笔画结构?任感觉欠准难释其意? 发现带提手旁的攑字后,才感觉终于找到完美的曾候答案了。为什么说编钟铭文的字是“攑”字? 第一,攑比举字多一个提手旁,五只手的铭文用攑字能够准确圆满解读。 第二、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举。古籍解释《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丘言切,音。举也。或作揭。原字从作。又攑。 攑与举都有抬举之意。同时,同是会意字的攑举同意,也可以合理解释左下的月部和右上的人部,准确的表达出四五只手同时把一个人举起来之意。下面之月(肉)部,具有把人从下面抬举到高处之意。 综合研究,与“攑”字金文演变相符的随州文峰塔M1号曾国墓编钟铭文当为“攑”字较准,以攑”字为据,研究认为随州文峰塔M1号曾国墓当为“曾候攑”之墓,而非“曾候與”之墓。 考古不是小学生猜谜语,不能识字不识字肯住半咋子那样的马虎和大意,一点一画当一丝不苟,才能少出差错才能真实准确的还原历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学术之道! 关于随州枣树林曾国墓M129号墓铭文与M190号铜壶、铜鼎以及随州文峰塔M1号曾国墓编钟铭文,到底是“曾候得”、“曾公求”、“曾候與”还是“曾候导”、“曾公猥”、“曾候攑”等铭文考古释读问题,请“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湖北日报》等相关专家读到此文后,以对出土文物和历史文化负责的态度,迅速组织文字考古专家认真核实充分论证随州枣树林、文峰塔等曾国墓地青铜编钟铭文关于“曾候导”“曾候攑”、“曾公猥”问题?如果发现铭文确为“曾候导”、“曾公猬” 和“曾候攑”后,请及时修改纠正已在全国发布的释读“曾候得”、“曾公求”“曾候與”等不实的错误信息,并予以更正,真实还原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M129号墓为“曾候导”之墓、M190号墓为“曾公猬”之墓、随州文峰塔M1号曾国墓当为“曾候攑”之墓,及时消除因文字释读的考古错误所造成失实的不良社会影响。
关于随州文峰塔M1号曾国墓编钟铭文,还有更多更重大的研究发现,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任何媒体单位转载请注明出处,任何单位媒体未得原作者同意,不得发表以“曾候攑”为主题的相关内容,否则释为侵权。
2019年9月4日 于湖北省老河口 卧马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