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各市县得名的由来2
新
新闻资讯
13小时前
[荆门市]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置荆门县,以荆门山得名。明为荆门州。据《读史方舆纪要》:“荆门山在荆州府夷陵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大江南岸。北岸有虎牙山与此相对。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然。”1912年复改荆门县。1979年析设荆门市,1983年升地级市。
[东宝区]1985年设区。以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隋代所建之东宝塔得名。
[掇刀区]2001年设掇刀区。因三国名将关羽屯兵于此以刀掇于巨石得名。
[钟祥市]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置苌寿县,为竟陵郡治。西魏改长寿县。明初省,嘉靖十年(1531年)御置承天府,并置钟祥县,以嘉靖帝生养发迹于此,取“祥瑞钟聚”之义赐名。1992年改设钟祥市。
[京山县]西晋惠帝时置新阳县,西魏改角陵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京山县。以县东京山(又名京源山)得名。
[沙洋县]唐建沙洋堡,以处汉江滩地得名。宋设沙洋镇,1960年设沙洋市,1961年并入荆门县,1985年改设区,1988年改沙洋县。
[孝感市]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置孝昌县,以东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而得名。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避皇祖李国昌讳改孝感县。1983年改设孝感市,1993年撤孝感地区升地级市。
[孝南区]1993年改原县级孝感市为孝南区。有七仙女传说。清乾隆时邑人严石舫有《天孙锦》杂剧,沈祥祖《邑中杂咏》:“不信仙人夜渡河,都将轶事艳金梭。谱成一曲《天孙锦》,足抵阳春白雪歌。”
[应城市]南朝宋析安陆县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民国《湖北通志》:妙高台在“县西北半里,其台四方如印,又称印山,亦称应山。县名应阳、应城皆源于此。”1986年改设市。
[安陆市]春秋为郧子国地,秦置安陆县,治今云梦县,东晋末移治今县。历为江夏郡、安陆郡、安州治。北宋宣和初以神宗潜藩于此置德安府,后历为德安府、州治。据《今县释名》:“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另据民国《湖北县政概况》,以县南古为云梦泽,地势高平少水患,取“安于陆地”之义得名。1987年改安陆市。
[汉川市]汉为安陆县地,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甑山县,隋大业末县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析汉阳县置 川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义川县,以竟陵义水(即今天门河)流经得名。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避太宗赵光义讳改汉川县。以汉水横贯得名。熙宁四年(1071年)废,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1997年改设汉川市。《读史方舆纪要》引《水利考》:“汉江入县境分二流,一由张池口经县南,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
[孝昌县]南朝宋置孝昌县,以东汉董永孝行感天而得名,取因孝而昌之义。五代后唐避皇祖李国昌讳改孝感县。《搜神记》:“汉董永,千乘人。……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1983年改孝感市,1993年升地级市,复于北境析置孝昌县。
[大悟县]北魏置东随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礼山县,1952年改大悟县。以大悟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孝感)县东北三十里有大伍、小伍山,以重山叠嶂,遥望若行伍而名。疑即大悟之讹也。”
[云梦县]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析安陆县置云梦县。以古云梦泽得名。《读史方舆纪要》:“祝穆曰:'左氏言梦则不言云,言云则不言梦。然则云梦实二泽也。’《汉阳志》云:'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今巴陵、枝江、荆门、安陆之境,皆云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而后世悉为邑居聚落,故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而安陆之云梦尤最著’云。”
[荆州市]
古为九州之荆州。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荆、楚,一木二名,故以国号,亦得二名。”春秋楚定都于此,历为州、府治所。1949年设地级沙市市,后降,1979年复为地级市,1994年与荆州地区及江陵县合设荆沙市,1996年改设荆州市。以古荆州得名。
[沙市区]唐称沙头市,简称沙市。1949年析江陵县沙市镇设沙市市,1994年与江陵县合为荆沙市,置沙市区。
[荆州区]秦置江陵县,1994年并入荆沙市设荆州区。以原境内荆山得名。
[石首市]西晋太康五年(284年)析华容县置石首县。《读史方舆纪要》:“石首山,县北三里。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孙宗鉴曰:'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1986年改设石首市。
[洪湖市]1952年析沔阳、监利、嘉鱼、汉阳等县置洪湖县。以洪湖得名,湖因明成化年间江堤决口由洪水潴积而成。1987年改设洪湖市。
[松滋市]晋置松滋县。《读史方舆纪要》:“汉南郡之高成县地,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1995年改市。
[公安县]西汉孱陵县地。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屯兵油河口,邑赖以安。时称刘备为“左公”,乃改名公安县。
[监利县]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置监利县。《郡县释名》:“《汉书·地理志》曰:'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孙吴置监利县,正以地富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
[江陵县]西汉景帝置江陵县。《读史方舆纪要》:“《荆州志》:'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历为郡、州、府治,南朝梁曾都于此。1994年并入荆沙市改置江陵区,治今址。1998年复改江陵县。
[黄冈市]
春秋为邾国,后为黄国。秦置邾县,南朝宋废,齐置南安县。隋开皇五年置黄州,十八年(598年)改县为黄冈县,以黄冈山得名。《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历为黄州州、路、府治。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撤黄冈地区改地级黄冈市。
[黄州区]隋置黄冈县,历为黄州州、路、府治。《郡县释名》:“县左有平冈曰黄冈山,迤逦而南,至洗马池止。其脉来自天柱而土色黄,因以名县。”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改区。
[麻城市]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麻城县。《郡县释名》:“后赵石勒将麻秋威名可止儿啼。勒命筑城此地,因名麻城。”1986年改设麻城市。
[武穴市]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永宁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广济县。1953年迁治于武穴镇,1987年改武穴市。据《郡县释名》:“县南有武家穴,旁临大江。”
[团风县]1995年析黄州市团风镇置县,因名。团风镇地势低下,江湖环绕,暑季环镇堤上凉风习习,故名。
[红安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黄安县。《郡县释名》:“本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地,在郡西北,距各县治远,盗贼丛集,积逋滞讼,久而益炽,官司苦之。嘉靖间抚臣张雨奏请……建县于姜家畈,黄民始安。故云黄安。”1952年改红安县。以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及红四方面军创建于此。
[罗田县]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置罗田县,唐武德中废,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复置。南宋咸淳中废,元又复置。据《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
[英山县]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析罗田县置英山县。以英山得名。《郡县释名》:“其山峰峦峭拔秀丽,上有井,井上常有云气,望之罕见,见之,其年必丰。”1932年由安徽划归湖北省。
[浠水县]南朝宋置希水左县,隋改浠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兰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蕲水县。1933年复改浠水县。以浠水得名。
[蕲春县]故蕲国。西汉置蕲春县。以得名,《太平寰宇记》:(蕲水)“以水隈多蕲菜得名。”唐、宋为蕲州治,元为蕲州路治,明省县入州。1912年复改为蕲春县。
[黄梅县]东晋置永兴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黄梅县。以黄梅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山多黄梅,隋以此名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