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县黄梅, 何处能够寄乡愁?
新
新闻资讯
09-21
去年,黄梅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千年古县”称号。至此,黄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认可。这只是授予“千年古县”的目的之一。通过授予“千年古县”更重要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激起人们对家乡的关心与热爱。
黄梅县城老照片(陶培德先生提供)
前一些时间,官方有一种时尚口号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建设四城的内容之一,当时坊间就有有识之士指出:其他的城也许可以通过创建获得,唯有历史文化名城只能挖掘与保护而不可能是创建得出来的。后来大家也许同意这种观点,慢慢地“建设四城”的口号就不提了。我赞同这样的思维。
黄梅县城老街(陶培德先生提供)
作为民间自媒体,我们感觉心里总有一份牵挂:如何保护这祖宗遗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如何因应官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愿望?认真思考,还得从认识历史文化开始,了解了现状,形成了共识,历史文化的保护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否则,空喊口号永远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黄梅古井(来源于黄梅微讯)
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黄梅古县城是个什么样的?作为我们世代是农民的后代,只是从已经拥有的各个朝代县志获取一些信息,那时的志书信息量使得我们掌握的古城信息十分有限,只是停留在一些标志性的零碎表面现象里,诸如:乱石塔、东南西北四城门、环城路、护城河、八角亭等。
老南街(来源于黄梅微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县城,虽然来的不多,我们依稀记得一些。来源有的是老者回忆,有的是朋友讲述,有的自己亲自目睹。比如:老东街、小南街,青石板、垛子屋,木铺板、民瓦顶。当时一走进老街,传统的吆喝声、说书声此起彼伏。撮牌、扑克、象棋是主要娱乐方式。按摩、算命、卖开水、炸油条养活了多少家老小。
2005年江尊华摄于东街
最吃香的还是这里住的居民都是“商品粮”户口,可以不愁找不到工作。即使有的是嫁过来的黑户,街道也会安排集体性质的街道企业上班。那时候,老街的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由于收入有限,也只能吃饱肚子,祖宗遗留下来(有的是解放初分配的)慢慢破旧的老房子无法翻修,即使条件好的家庭想扩建,也因为屋挨着屋而无法解决邻里一起行动的问题。所以,那时的老街还带有很深厚的“古”韵。只是可惜那时人们保护意识不足,加之照相机不多,保留下来的映像也十分有限。
时隔三十余年,当我再次走近老街时,除了更加热闹、更加繁荣外,“老”的形象已经几乎荡然无存。如果不再抢救保护,似乎与千年古县的称号难以相匹配。虽然当年验收千年古县的条件不仅仅只有老街这个元素,但老街至少可以更好地佐证这个称号。
摄于东街北侧出口处
如今,我们看到的老街是依然窄小的街道,但青石板已经不知是搬到他处还是被混凝土掩埋。老房子依然有一些,但不乏残垣断壁,显然不会存在太久。曾经的说书声早已被麻将声代替,青砖黛瓦大多被钢筋水泥取代,老街上再也听不到独轮木线车的吱呀声……。
值得欣慰的是,老街上有两家虽然早已是新式楼房,但两户居民楼之间仍然保留了一堵老式砖墙,是划清界线?还是保留记忆?不得而知。
豆腐社仍然按时为城区的居民提供传统作坊做出的豆腐。
剃头佬还在用他那传统的顶上功夫换取微薄的收入,顾客身下的躺椅已经很少在新式理发店见到。
宋代的乱石塔静静地耸立在城东,人们仍然喜欢聚集在一起唱上一曲古老的黄梅戏曲。只有那悠扬的戏曲声,仿佛在不断地提醒过往的人们,这里是“千年古县”!
用传统手工弹棉絮的节奏还是那么清脆。
远处不时还飘荡着“点敲……点敲……点点敲”的换板糖的叫卖声……
文字作者:江尊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