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译“重修昭圣祠碑记” 老河口发现光绪榜眼余联沅遗踪古迹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2019年10月2日,趁国庆节假日之隙,与老河口博物馆徐昌寅副馆长、秦喜辉老师一起抢救性的到老河口广播电视局道子里的“烈士祠”旧址拓制了两块碑刻。刮去残存在石碑上厚厚的石灰泥浆,才知道老人们口中的烈士祠叫“昭圣祠”,才知道要拓的碑叫“重修昭圣祠碑记”和捐建“昭圣祠”的功德碑。 立与光绪十年是1884年的“昭圣祠”功德碑拓片 图 因风雨侵蚀字迹雕刻浅小等原因,很遗憾拓出来的“昭圣祠”功德碑,仅能看见普宁街之前、周东有、捐、百文、千文及上半头光字和十年拾月等模糊字样。只能据“上半头光字十年拾月”残存的字样推测“昭圣祠”功德碑立于光绪十年十月的1884年,距今132年。 好在“重修昭圣祠碑记”字迹稍大,雕刻较深,拓片虽然模糊不清,经放大处理能够勉强看出字迹。反复甄别辨认三四天后才捋出“重修昭圣祠碑记”碑文大概,知悉始建昭圣祠之年、重修昭圣祠之期和书碑撰文之人。 重修昭圣祠碑记 此舍南数十武有祠焉,?祠皆圃园予?当朝久未之能詣 谒也。甲申秋予奉??里建户摄疴几?载??夏五月比邻灾,仓?走避,予春每天夫人止祠中祷于神风?转而火锁弥,谋非神之职焉不可也。是年秋季?晋臣等来告曰予与祠邻,予亦知夫神之为神,以督尔耕以丰尔园母有螟媵以绥康于斯民惟其一椽不蔽风雨桷??摧豆萧六鼠逡巡弗治势沦棒茶于既世神之休曷其奈何弗举予曰?唯前人之所创者予弗敢弗逾也神之所??者予弗敢弗为之节也乃?径而?堂剔苏而石见焉施址佐缗姓氏?列先予与乡先辈之名咸在予敢辞其瘁哉佥商聚腋练日鸠工廓后予闢前楹左殿右室缭以周垣攻?攻?来三月而功蒇中祀社崇其?也祠仍曰昭圣从其朔也?呼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往而不在也其陟降之所慿舍予斯歆乎斯奠?生于斯吾侪小人嵗时伏??冠卉服乎于焉吹豳饮蜡以祈康年以谷我士女雖操?蹄以?祝又岂敢?其所自与?予也幸与祠邻奉吾母以获安于斯土者茀禄尔康矣纯嘏尔常矣则予之籲于神者其奢颢正未可量矣或曰神故有姓名鄉贯者?鸞示人休咎藥人疾疢此亦神之?教之意也人之豔稱之予不复赘云光绪丁亥三月朔日余聯沅撰记聯潢書 监修魏汝瀛 据《重修昭圣祠碑记》记载,老河口市“昭圣祠”:始建于道光甲申年的1824年,碑文有记载,(或道光十三年1833年当是立功德碑的年限) 重建于光绪丁亥三月1887年左右。之间相隔67年。碑文:余聯沅撰记 碑文:余聯潢書。 译出《重修昭圣祠碑记》,看到碑文中撰写碑记的“余聯沅”很是兴奋,这个“余聯沅”可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清末榜眼,是光化县老河口人熟知的“余榜眼”。余榜眼余联沅祖籍孝感,移居老河口市陈家道子,人称余榜眼。余联湟乃联沅亲胞弟,曾在光化县簧学任学监。 《光绪年间光化(老河口)大事记》载(来自余修啸博客):1877年(光绪三年),知县秦士容。县设支关(税务机构),征收落地税、通过税、船税、房税、车驮税等。 光化人余联源殿试钦点一甲第二名(榜眼),知县拨款为东启街“榜眼府”修门楼、立旗杆(此旗杆圆形石座,抗战时移至中山公园,至今犹存)。余联源后授编修、吏科給事中,因弹劾权贵、为民请命被称为“铁面御史”,历任福建盐法道、按察使、布政使及上海道台、浙江巡抚等职。 邑绅丁锡谓乐善好施,“凡无力婚葬者辄解囊相助,於茕独尤加矜恤”。时遇邻省饥荒,流民载道。丁锡谓“饥与食,寒与衣,死亡者收其尸,勿使暴露”。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新镇砖城及沿江石堤经多年施工,终于告竣。设川盐、淮盐两局和盐务缉私队,成立邮局、烟草专卖公司。 日本商人套购生漆,价格抬高数倍,并深入保康等地抢购,致本地漆商遭受打击。光化人余联沅病逝上海,生前曾为殿试钦点一甲第二名榜眼,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吏部给事、浙江巡抚等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bd50fb0102v771.html 撰写《重修昭圣祠碑记》的余榜眼余联沅,榜眼之外,还是为国尽职,为民分忧,获得“铁面御史”称号的清末著名政治家。拓《重修昭圣祠碑记》发现清末榜眼余联沅之外填补老河口关于“昭圣祠”的历史空白,更令人欣慰的是,遭遇抗日战争日本鬼子焦土战的老河口如今高楼林立繁华的都市中心居然意外的保留下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昭圣祠”。至今沦为民居的“昭圣祠”青砖、灰瓦、马头墙的老屋老院依然整体性的保持原貌,成为继老河口太平街、胡家营(老河口博物馆)之外仅存的历史古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文物保护价值,亟待老河口市历史、文化、文物相关部门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和开发。 2019年10月5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参看:孝感历史事件典故之七:榜眼余联沅耿耿老臣心 作者:慕清词 2018年05月23日 http://www.xg9961.com/xdwh/50670.html 孝感除了产生过安州四状元,清朝末年还产生过历史上唯一的“榜眼”,他就是余联沅。在清末的风风雨雨中,他为国尽职,为民分忧,获得“铁面御史”的称号。 余联沅,(1844——1901年),湖北孝感县孝南祝站人。18岁就中了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中式丁丑科王仁堪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他是清末著名政治家。 余联沅少年时,父亲在光化县(今天的老河口)经商,为了他的成长,爱子心切的父亲就把他从孝感带到光化,一边严加管教,一边送他入学堂读书。余联源的父亲经商讲究和气生财,并经常资助当地贫苦人,因此得了个“余善人”的美名。后来,父亲因生重病无法再经商,母亲张氏只好接过养家糊口的重担并担负起养育儿子的重任。幼小的余联沅看到父母的辛劳,十分懂事,读书非常用功。老师也很喜欢这个聪明而且用功的孩子。为了帮助余联源,老师常常周济他的笔墨纸张,还免除了他的许多学费,“联沅”这个名字,还是老师特意给他起的,是希望他日后成大器的意思。余联源读书用功是出了名的。一次已是腊月三十,学堂早已放假,余联源还在学堂里苦学。夜深了,老师催促他回家过年,他嘴里答应,身子却不动。等老师离去,他又坐在烛光下读书。过年的鞭炮响了,师娘出来看到小联沅还在认真学习,就拿些糕点让他吃了快些回家。余联沅谢过师娘,仍然坐下来边吃边看书。天快亮了,余联沅猛然想起要早一点给老师拜年。当老师、师娘发现他满嘴都是黑色,问他是怎么一回事,他也说不清楚。后来发现他桌子上的一锭墨不见了,老师才知道余联源学习时错把墨锭当糕点吃了,他学习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余联沅忘我学习,因为他知识面广,底子打得牢,刚十八岁时,由乡试中举,当时家里因为欠债,催债人正准备上门查封时,突然接到余联沅中举的报喜,按清朝的规定,中举人家对欠债一事有优待的政策,经上报批准,先借库银垫还,尔后由家里分期还清,因此他家免遭封门之灾。
余联沅中举后,马上到京城参加会试,第一次没有考中,于是他留在北京等待再次会试,清朝会试每三年一次,当时交通不便,外省的举子为了等到下一次,大多在京城一面找工作解决生活费用问题,一面学习备考。余联沅也到处找工作谋生,凭着他的能力,他在兵部谋得一份差事,任小军机 (类似现在国防部机要秘书)。到光绪丁丑科(1877年)时,余联沅按规定辞职参加会试。这一年的状元姓王,系福建人,擅书法,会试前在一位大臣家任家庭教师。有一天光绪取出扇面一幅,要这位大臣书写,大臣说他家里家庭教师写扉面的书法水平更高。等到光绪皇帝看了大臣带回的扇面,大加赞赏。于是光绪的赞赏传遍京城,人们公认本科状元非王某莫属。余联沅也是书法十分了得,他特别擅长王羲之体,也得到皇帝赏识,最后还是只能屈居榜眼(殿试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余联沅榜眼及第后,从此走上了官场,踏上了他为朝廷忘我工作的艰难路程。 余联沅进入官场后,先是被授翰林院编修,充任国史馆协修。光绪七年,余联沅在军机处校勘印刷《列圣圣训》,卓有功绩,又经军机大臣保举,赏加五品衔。此后,他任职较多的就是御史一职,为此,他不惧权贵,尤其是对一些大臣的不合规定甚至不合大清律法的行为,他敢于冒犯直谏。光绪十年,余联沅考取御史,任功臣馆纂修。光绪十四年,补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同年,以给事中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十五年,充任会典馆协修。后来,又稽查南新仓事务,奏陈种种时弊。此外,余联沅专门上奏科考场中枪手假冒、试官舞弊等事,请皇帝下旨,令部臣当场申明原有的条例章程,着力检察。不许考生假冒、蒙混入场,进入号舍后立即封闭。指出监考官不要为图宽厚名声而放纵,要认真防范多年积下的种种弊端,真正为国家选拔实用真才,对余联源的谏言,光绪皇帝一一采纳。 余联沅榜眼及第后,从他在翰林院供职,由御史升巡城御史,再升其他职务,在京三十年,最出名的事是曾以弹劾某旗籍巡抚及李鸿章等显要,不避权贵,为民请命而获“铁面御史”之名。 在他长期的从政生涯里,最为后人称道和赞许的事件当数他保疆固土的爱国之举和弹赅重臣李鸿章的大义凛然。光绪18年(1892),当余联源巡视西北边陲时,正值沙皇俄国侵占我国新疆帕米尔地区,同时也得知沙皇俄国图谋占领我国东北国土,他即刻上书朝廷,严请巩固西北和东北边防,“联源疏请严固东三省边防,略谓俄人经营西北利亚海参崴铁路,知其发难必在东三省,不独陵寝重地,且屏蔽京师,为全国存亡所系筹饷增兵,保东三省即以存中国,屡疏力争”。 光绪21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余联源积极主战,密陈光绪皇帝以南洋海军奇袭日军,攻其不备;同时,他上疏《疆吏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向光绪皇帝痛批李鸿章“种种贻误”、“事事荒谬”的误国行为,他在奏折中从六个方面历数李鸿章“贻误大局”的行为,举陈实例,详加剖析,入木三分。针对李鸿章的误国误民,他在奏折中提出防止日军入侵的一系列措施,希望朝廷不要再专任李鸿章、丁汝昌等人,而要“相应请旨迅简知兵之大臣,出统其师。如或万不可易,惟有请于津于京团练劲旅二枝,以资守御……”。 并大声疾呼:“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当时的朝廷大臣,畏首畏尾的居多,他的这种爱国抗敌精神尤其显得很可贵。 1901年,余联源于上海道台任上时涉外事务极重,使他终日操劳。加之其他公务缠身,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以至重病卧床,终因救治无效而辞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