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28 15:05: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奶
添加时间 : 2019/12/18 10:29:28
作者 : 英山县公路管理局 蒋劲松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搭公交车至梅凹,步行至泡桐坳,幸遇一晚辈摩托捎上我,与细奶见最后一面。
秋风在耳畔呢喃,似乎是在诉说着细奶命运多舛、历经磨难的一生:
细奶养育了四个子女,3男1女。大儿子没条件读书,按时下流行说法,属智力、能力受限,农村生产大包干前,细奶担心断了婆家香火,从娘家亲戚中挑选一水灵姑娘做儿媳。因生活窘迫,大儿媳感到前途渺茫,含着热泪与大儿子离婚,留下一孙女,细奶一直抚养长大直到出嫁。二儿子小名细瘫,生活自理都成问题,细奶手把手地交其穿衣、吃饭,养猪、放牛和做农活。三儿子,我叫他小叔,但与我同龄,同学至4年级,辍学回家放牛。记得辍学的小叔在烘笼里,用铁制空香脂盒、炒黄豆,烧面团,滚铁环、折飞机、玩游戏来哄我开心,课本全部撕掉了做玩具材料,细奶躲在一角不停地掉眼泪。小女婿打拼建房业,过度劳累,丢下孤儿寡母,英年早逝。
我家与细奶家一岗之隔,小山岗上喊一声,彼此都能听见,我们两家相互借盐吃的往事,深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借盐吃,是很平常的事。两家关系特殊,往往是满满一酒杯借出,满满地一酒杯归还,生怕对方吃亏。
3个鸡蛋换一斤盐,没盐吃时,细奶与我娘常常逮住鸡婆,在鸡屁股上估摸一下,看来天是否能下蛋,好换盐吃。
大包干前,一切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养猪、养鸡、种庄稼等都由生产小队安排,农村劳动力按时出工干活就行,每天十个工分,按工分分配劳动果实,象芋头、稻谷、小麦等,按每月28斤稻谷折算,逢年过节,人平分得到四两猪肉就是好的年份。
如果养点小鸡、小狗、小鹅,就被列为投机倒把,是资本主义尾巴。村干部就会在村大喇叭上点名。
然而,村民还是偷偷地在自家菜园旁养了几只鸡,补贴家用。
细奶家靠山边,屋后有一汪清泉,天然形成一口水井, 水井每天勉强能供2-3家生活用水。我家没水井,细奶对我家网开一面,母亲经常教导我们说:远靠亲,近靠邻,吃水不忘挖井人。
小叔有个毛病,爱吹牛,倔脾气,好逞一时之勇,他自己吃尽苦头,细奶也饱受牵连。
打工潮出现时,细奶鼓励小叔外出闯荡,小叔不负厚望,在打工期间,他扫厕所、当货郎,脏活苦活抢着干,终被一私企鞋厂老板相中,聘其担任管理生产的副厂长,红火时年薪达到数十万元。小叔衣锦还乡,将楼房建在邻村,远离伤心之地;而细奶故土难离,仍住在本村。她逢人便夸小叔有孝心,有志气,身上穿的,口中吃的,没有一样不是小叔置办的。
上个世纪末,我父亲、母亲先后离世,思念双亲的我,经常回老家,在院前屋后走走,想寻找父母的影子,看见忙碌的细奶就仿佛看到了母亲:
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碧绿的菜畦,满山的茶园,细奶带着二叔细瘫,精神抖擞地穿梭于竹林和池塘间,周围的鸡鸭牛羊,叫声此起彼伏,多好的一幅和谐幸福的乡村图,美得让人心醉!
我情不自禁地走向细奶她家门口,细奶发现我来了,也迅速放下农活,落坐,倒茶,向我重述着陈往旧事。
细奶说,我母亲与她都是旧社会走过来的童养媳,同嫁差辈本家,我母亲46岁生我,落地时是个白毛儿,邻里有人说,恐有不祥之兆,不如扔掉。然而,母亲终究舍不得,没想到,长大后不仅一头的黑发,而且这么有出息,考学,参加工作,成为吃国家饭的人,说我母亲真享福!
其实,是我的两个哥哥和姐姐将80岁的母亲赡养至终,细奶的夸奖让我十分愧疚。
随着年事增高,细奶开始步履蹒跚,而摘茶、做家务、带“细瘫”干农活,仍然闲不住,生怕给晚辈增加负担,几次昏倒茶地里。我听说后有些心痛,便去看望,细奶每次都要给我几斤土鸡蛋回礼。我也常打电话嘱咐小叔别忘记了照顾好细奶,小叔回答说,放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什么也不缺!
2015年8月,精准扶(脱)贫战役全面打响,细奶最耽心的二儿子细瘫列入五保户,搬迁到五保户集居点,村里派专职管理员监管,细奶稍稍松了一口气。为响应县委、县政府能人回乡创业号召,小叔夫妇干脆辞工回家,方便照顾年迈细奶,在后山坳建起了种养基地,其产品供不应求、收获颇丰。
可惜细奶身体每况愈下,吃不消,睡不宁,小叔床前嘘寒问暖、求医问药,终究不敌岁月的风霜,享年86岁。
2018年底,病入膏肓的细奶交待后事,语重心长地告诫小叔要听党的话,与村干部搞好关系,帮助生活困难的乡邻,教育好子孙。带头退出贫困(摘帽)户,懂恩感恩,兵荒马乱的旧社会没有穷人活路,新社会有!直说得小叔连连点头。
………
“噼里啪啦”阵阵鞭炮声,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摩托车也嘎然而止。
只见为细奶送葬的乡邻200多人齐集在后山坳的细奶稻场上,我连忙走上前去,心事沉沉,在细奶灵堂前重重地嗑了三个响头!
细奶的生命像秋叶一样悄然漂落,她的离世也带走了我对故乡最后的一点念想,我的心有撕裂般的疼痛:今后,我该上哪儿去寻找母亲的影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