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官 司
前不久,一件芝麻小事搞得我大伤脑筋。我是个本份人,从不惹事生非,就因这点屁大的事,被人告上了公堂。
那天,一个老外朋友问我,中国好多汉字后面为什么还加英文字母,比如傻B和牛B。这个B在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还真没难住我,我告诉他,B是个副词,很厉害的意思,比如,傻B就是“傻得很厉害”,牛B就是“牛得很厉害”,装B就是“装得很厉害”。
晚上老外给我来电话说他挨打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今晚到中国女朋友家吃饭,女朋友妈妈烧的菜很好吃,他竖起大拇指跟恋人说——你妈B!女朋友一耳光打得他眼金星!老外的话让我非常吃惊,怎么把牛胯里的事,弄到马裆里了?这是哪跟哪呀!
过了几天,我突然接到法院的传票,是老外把我告了。法庭上要我赔他的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失。我跟老外讲,这事怨不了我,是他自已用词不当惹的祸。老外竟然不买这个账,说他完全是按我教的意思讲,学生出问题老师就该承担责任。
我对老外说,有错才承担责任,我问他,我错在哪?老外讲,我把B解释为“厉害”,女友的妈妈会烧菜,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我说“B”就被打,这难道不是你教错了吗?
我真有点哭笑不得,本来是很明了的事,让他这一搅合,弄得驴唇不对马嘴。好在我的语法基础扎实,一下就明白老外出错的症结所在。我跟老外解释,汉语词汇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表达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能轻易接触感知得到的事物的词语。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虚词则很抽象,因为客观世界存在一些琢磨不定,形态模糊的事物,这类东西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语言去界定它,但是交流中又避不开它,于是语言学家就从中总结出了一些特定的文字符号来描叙它们,这类词汇就称为虚词。其中包括介词,副词,叹词等。你问我“B”的含义?我告诉你,它是个副词,这类词在语境中表示某种事物程度的大或小,轻或重,深或浅等等,具体状态很难表叙。我用“厉害”一词举例,是为了让你明白得更快,因为这个词通俗浅显,易懂。不过“厉害”是个形容词,归实词类,是不能随意跟虚词交换。
女友母亲会烧菜,说“你妈厉害”,这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别人听了就会明白。如果用副词替换了形容词,那就成了“你妈很”、“你妈最”、“你妈更”之类,这话会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何事。如果再用“B”去换“很”、“最”、:“更”之类,“B”的词性就起了变化。按语法逻辑,名词是不能与副词搭配组词,如果硬要死命拼凑,就会让人误会成骂人的下流话。说到底还是你不按正确方法使用,挨打,失恋怨不了别人。
我自信道理绝对没错,只是思维转换太频繁,语言表达上就显得“绕”。法官被我弄得云里雾里,老外更是瞠目结舌。迫不得以,只好请语言专家出庭。专家肯定我的说法没错,这下我心里踏实了,胜诉是没问题。休庭时我主动找老外搭讪,好言相慰。老外并不领情,摆出非要讨回公道不可的架式。有专家撑着,我胜券在握,也没把老外的态度当回事。
宣判的时候,法庭判我败诉,要我向原告赔礼道歉。这个结果让我很意外,事先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突然宣判我败诉,真好比晴天霹雳,把我弄懵了。好在法庭驳回了原告的其它讼诉请求,我才感到事态不是太严重。不过,我是个好面子的人。案件按道理讲,为人答疑解惑,我是在做好事。不被人肯定、点赞也就罢了,反而要向受益人认错,真是太窝囊了!
我不服法庭的判决,质问法官:好事能不能做?解答哪里出了问题?法官说,好事该做,解答也对。我说,既然如此,凭啥判我败诉?法官指出,说我只讲了用词对的一面,没有向原告说明用词不当的后果。整个解释,程序上有缺失,行为上有疏漏。让你赔礼道歉,判得公平合理。
这,…?法官辩得我张口结舌,这真是鸡蛋里头挑骨头!私人间的闲谈交流,难道还需要象学术论文一样,分门别类地列出甲乙丙丁来?法官明显看出我的不服气,便告诉我,象这类事,本来是民不告官不究,既然闹到了法庭上,那就应该丁是丁,卯是卯,公事公办。否则,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就打了水漂。
法官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判决根本不考虑做好事的动机和出发点,只强调客观的一个方面。原来社会民间的是非标准跟官府衙门的判罚不一样。我头回与人对薄公堂,真没想到是这回事。平时上班,经常遇上面检查,如果工作不到位,轻则受批评,重则扣钱和受处分。为避免这样的遭遇,只要与工作相关都认真地作好准备。即便如此,也有注意不到的地方被查处,这种事让人格外憋屈。这回在公堂上,也有冷不丁地躺枪的感觉。难怪普通老百姓不愿打官司,公堂上的道理让人防不胜防,我想这也许是判决之后,上诉频繁,喊冤多的原因。
赔礼道歉,失了面子,仿佛被人打了耳光一样。我回家气得三天没有吃饭,睁眼就是法官严肃的面孔,听响就是法堂冷冰冰的声音。等气消了之后,仔细体会法官的话,确实感到很有道理。社会民间私下里的对与错,有很多都掺杂了“情”的因素,这就象干货浸了水一样,放到法制的天平上,就会让公正、公平的份量失衡。比如说,我的解释不到位情有可原的话,那老外朋友无故被打,还惨遭女友蹬腿就无人买单。我要求酌情考虑,老外也有要求关照的权力,其结果就毫无公理可言。要说窝囊,他更憋屈。私下里这么一比较,心里就平和多了。既然自己有错,除了道歉,还应该替别人消除不良的影响,于是,打算邀老外朋友一起去他女友家作解释。
没等我联系老外,他却领着女友上了我家的门。女友告诉我,老外拿着判决书跟她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说老外是外码,不懂事。不该把事闹到法庭上,要我原谅。
本来是我坑了人家,人家反到向我赔不是,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据网络笑话编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