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彤雨 于 2020-3-10 10:16 编辑
携手闯过重重险关,打通生命通道
一条慢慢爬升的斜线,标示出院患者人数与日俱增,那是白衣战士眼中颇具美感的线段。健康与生命的成功回归,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犒赏。 湖北省在中央指导组的指导下,推动救治关口前移,解决患者收治难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全力救治重症患者;多管齐下预防轻症转重症,减少重症患者比例。 大年初一凌晨,突发大面积心梗的新冠肺炎患者鲁先生,被送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必须救!创造条件坚决救!”医护人员数十个昼夜精心护理,鲁先生转危为安。那句“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院训,更显分量千钧。 一个多月里,患新冠肺炎的陈先生经历呼吸衰竭等多个“死亡之约”,却一次次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死里逃生。医者拼尽全力,只为履行那句“每个生命都值得珍视”的承诺。 个中危险,他们深谙。 难,困不住他们。厚重的隔离服、布满雾气的护目镜、数层手套,在视觉、触觉都“失灵”的情况下,毅然实施抢救,且毫厘不失。 险,唬不住他们。在给危重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时,大量分泌物气溶胶会喷涌而出,而气切队员依然“贴面而行”。 脏,吓不退他们。病人的排泄物必须加入消毒水搅拌处理,护士们坚持冒着高危暴露风险,每天为重症患者进行倾倒大小便等生活护理。 “一例例成功的穿刺,一回回顺利的吸痰……都会带给我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北京协和医院周翔带领队员在污染区持续战斗一夜,疲软的双脚不慎踩到湿滑的地面摔倒,眉弓缝合3针,他在日记里写道。 突破胶着、对垒状态,危难面前积极协作,他们不断扩展高难医学的边际。 3月6日下午,在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内,103岁的张广芬盼到了“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准备出院”的喜讯,她成为目前我国年龄最大的危重症康复患者。 依靠严谨细致的判断力、果敢严苛的专业执行力、不畏艰险的创新力,医护团队不断向更高、更难处进发。 90岁以上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接受肾移植,免疫力极度低下;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 “这些最难攻克的关口,我们要冲上去!”赵建平、汪道文、张建初、余追……一个个白衣战士奋力相搏,让众多“危中之危”的患者化险为夷。 攻克重症,强强联手。2月4日,在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之一同济中法新城院区,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同济医院共同成立的重症加强病房正式启用;武汉协和西院通过5G视频,连线北京专家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一对一”重症救治方案。 接力救治,不胜不退。59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李先生突发心梗,经援鄂陕西医疗队紧急溶栓救回一命后,再度发生致命性心动过缓。武大人民医院心内科调派专家团队立即驰援,没有常规大型血管机X线透视指引,他们“徒手”为患者成功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 辨证施治,转危为安。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医疗救援队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与省新华医院医疗团队一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一位位重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目前,全省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使用率占到九成。 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从炎症因子风暴的驱散,到骤停心脏的重启;从预防之始的施药到康复之末的干预,从身体层面的救治到心理问题的关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他们改写了诸多不可能,不断扩展高难医学的边际。 截至3月2日24时,湖北省共指定定点救治医院238家。截至3月3日,武汉确诊病例治愈率连续19日上升。
用温暖的微笑,传递春天的信息
两幅图景,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处。 一幅图打动人的是眼睛。她低头凝视,眉头紧蹙,汗水蒸发又凝结成珠,挂在了睫毛上。她是协和医院感染科护士喻银燕,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了5个多小时。图片旁白简单而质朴,“我们人手紧张,一定要把时间百分之百地用在治疗患者上”。 另一幅图震撼心灵的是背影。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生刘凯,在护送患者做CT检查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下久违的日落。照片说明短小而平实,“我就是想让患者感受阳光、遇见美好”。 同样是感人至深的瞬间,一个蕴含无限辛劳,一个折射浓浓善意。两张图的拼接,是白衣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尽管脸颊已被口罩勒到破皮,头发已被汗水浸到湿透,眼里满是血丝,但他们仍然于细微处,传递播撒着满满的正能量。 数万名在医院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没有亲人陪伴和照顾,有的还是交流不畅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无法表达的婴幼儿,但护士说:“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微笑,传递温暖,增添力量,对医患共同抗疫至关重要。”医护人员笃信。 有时,微笑表达着包容。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金丹,护理的第一名患者大便失禁,她及时为患者擦洗身体。面对患者家属的感激,金丹总是笑着说:“这没啥。” 有时,微笑流露出亲近。湖北省保康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捷力为了让病患儿童不怕“全副武装”的自己,专门买来零食、玩具,哄孩子们开心。渐渐地,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笑眯眯的“大白阿姨”,喊她“熊妈妈”。 有时,微笑折射出信心。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隔离病区,康复科医生李洁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画上各式各样手绘花朵和笑脸。她说,希望把春天的意境、乐观的态度、必胜的决心带入病区。 有时,微笑洋溢着坚定。摘下口罩,一位位听着新生儿啼哭、接力护佑母子的医护人员欣慰地笑了。那是历经万难,必会重获新生的喜悦和信念。 深深浅浅的笑容,是患者生命中最美的点缀,不离不弃、不厌其烦、不舍昼夜。 白衣天使们,有的跪着给病人护理、帮危重病人翻身洗头;有的日行3万步,只为让每位患者的水杯里都有热水;有的为了给患者加强营养,省下自己的牛奶、鸡蛋留给患者;有的则写信给患者,告诉医护人员始终与他们站在一起……在武汉,在湖北各地,温情而暖心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坚冰,在暖意中融化。有病情严重,已经写下遗书的患者,悄悄撕碎了遗书;曾经气氛压抑的病房,如今,有了越来越多的谈笑。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医患双方用这样的话语,相互打气、给力。 出院了,做一个胜利的手势,这是他们之间最美的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