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900多万人迎来一个个清晨和黄昏。 他们的面孔,模糊又清晰。他们的名字,普通又独特。有一点共同,他们都是“武汉人”。 如同电脑在“安全模式”下运行,生活在继续的日日夜夜,他们永远不会忘记。 来源:新华社(04:19) 【6点】 鄂小铭和这座城市一起进入了新的一天。 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标配的防护服和手套,开着公交车,接医护人员去方舱医院。 街道空旷,去的时候,开得比平时快;但回来时车速慢一些,因为一些医护人员经常会在车上睡着。 这样的接送从早到晚。 【7点】 武汉苏宁家乐福工作人员冯胜明把泡面打开,一旁的水烧开了。 微信提示音不停响起,上海、江苏医疗队等群里提出物资配送需求。虽然一些东西挺难买,比如35码鞋、安慰病人用的心形便签,冯胜明的回复还是“我会想办法”。期间一个语音会议接进来,他报送了部门防疫信息。疫情发生后,冯胜明微信群增加50多个,一天信息上千条。 冯胜明没来得及吃完面,出发时间就到了。这一天,他要在8家门店和几十个医疗队驻地间穿梭。 【8点】 3月9日,武钢三中高三七班学生万谦在家学习。新华社发 背完50个雅思单词,武钢三中高三七班学生万谦继续着又一天的复习。她觉得,今年的高考,肯定不会推迟。 没有想到在高三遇上这样的事情。这段时间,她比平时多愁善感一些,随之而来的人生感悟也多了许多,在日记本里、个人空间里,经常记录心情。 一直以来,万谦都想考到别的城市去读大学。这场疫情,让她对家乡有了新认识,开始倾向于留在武汉上学。 【9点】 江岸区岳飞社区书记彭玮(左一)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团队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江岸区岳飞社区书记彭玮和同事,统计着辖区居民团购物资需求。 抽空,彭玮给妻子任小方打了个电话。聚少离多,两人慢慢习惯了用电话交流。有时说事,有时就是听一下对方的声音。 妻子是仅一公里之外坤厚社区的书记,两个小区每天会一起组织人员集中运送物资。 【10点】 3月4日,国网湖北电力检修公司检修员胡洪炜在检修线路。新华社发 “报告,作业现场温度9℃、湿度50%、风速3米/秒,满足带电作业条件。” 在蔡甸区500千伏玉军二回79号塔下,国网湖北电力检修公司检修员胡洪炜检查绝缘工器具,换好带电作业防护服,攀上几十米的高空,小心翼翼检查线路。这条线路承担着汉阳区域的电力供应,包括火神山医院。 从空中望去,这座城市没什么不同,但似乎还是不一样了。 【11点】 在武汉黄陂方舱医院,河南商丘市中医院医疗队队长李国庆(右)在同患者交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黄陂方舱医院休舱了,负责支援的河南商丘市中医院医疗队队长李国庆一下子感觉有点不适应。 他翻开之前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准备整理病例总结报告,想把和同事们一起创造的“健体养肺操”完善一下。 李国庆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希望能尽快接到新任务,让自己再尽一份力,一方面又希望别再接到新指令,因为那就意味着没有新任务了。 【12点】 2月26日,“雨衣妹妹”(右)在分装盒饭。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今天有烧肉,腊肉,木耳,丸子。”“雨衣妹妹”给医院对接的人递去盒饭。 一个多月了,好多人知道“雨衣妹妹”,她却不愿对别人透露真实姓名。当时,她得知武汉许多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就号召自己盒饭公司全国所有门店都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盒饭。用的饭盒,是自己亲自设计的。 刚开始,由于没有防护服,她穿着雨衣,奔走送餐到各家医院。医护人员们叫她“雨衣妹妹”。 【13点】 中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刘东踏进家门,消毒清洁后正打算做饭,手机响了。“刘老师,我的药快吃完了,还得你帮忙买一下啊。”电话那头,是学校一名退休教师。 学校有8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这时候,很多人有难处。帮人买药、物资配送、水电燃气充值,刘东每天时间排得满满的。 去医院开药最不轻松。刘东有时得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药物短缺,有时要接连跑好几所医院或药店,才能拿到药,一天下来,衣服湿好几遍。” 【14点】 3月3日,一名工作人员从武汉大学盛开的樱花旁经过。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一天中最好的阳光,照在武汉大学校园。早樱盛开,陪伴着空寂。 武汉大学已经邀约,所有42000余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和家人明年3月一起来看樱花。 武大说,到时请一定来! 【15点】 江岸区黑泥湖社区,公交车载着一批给社区群众的“爱心菜”到站。 这时,下雨了。 正在社区开展防疫巡查的江岸区公安分局新村所民警张文杰和4位同事,一路小跑到物资分发现场,配合社区人员搬运蔬菜。当最后一份菜从车上搬下来后,张文杰和同事全身都是湿漉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