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8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作者:冯华,湖北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产业规划所规划师)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短短的一句话,让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成为舆论焦点的同时,也让人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农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中的短板”,为何缺席于中国新基建的“盛宴”?当初规划的4万亿乡村基建的投资额还能兑现吗?
1
在2008年和2012年两轮经济下滑期,政府都通过大力发展基建对国内经济进行托底,一方面基建投资能够拉动短期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优化经济长期增长的禀赋条件。
这一次提出的“新基建”,就是区别于以“铁公基”为主导的传统基建模式。相比“老基建”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新基建的重点投资方向更偏重于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代表城市与工业化转型升级方向的基础设施领域。
显然,决策者认为,“老基建”在部分地区、尤其人口流出地区已经过剩,再过度投资则属劳民伤财,而且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正逐步递减,当前又面临稳经济、稳就业,对冲疫情冲击的迫切需要,政府亟需选择一种规模相对较小、耗时短、能更快见到投资效益的项目。
实际上这种考虑也不无道理。从城市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来看,政府对前瞻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重视,是因为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对重要产业的技术标准和产业主导权的争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有实力的国家一直在寻找强劲的内生性驱动力,以摆脱“萧条经济学”[1]的阴霾。而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结合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和深度的消费潜力,或能培育出新的超长产业链,引领经济实现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
[1] 萧条经济学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一种学说,产生于20世纪西方经济大危机时期。认为走出萧条的途径是增加需求,可以通过政府支出的增加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
2
如此一来,老基建被“冷场”就显得很有说服力,同样遭遇“冷场”的当然还有乡村振兴。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公益性,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新基建的“法眼”自然是看不上这只“丑小鸭”。因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这些领域才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相比之下,乡村振兴的那点路呀、田呀、水呀,又能算得了啥?
但是,如果我们尝试去理解新基建扩大对城市高科技领域投入的这种做法,就可能忽略掉当前农村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中的短板”这个现状。这样一来,原本寄希望于乡村振兴来偿还三农短板的“历史欠账”,却会因为能影响着未来中国若干年经济的新基建的到来,就将进一步拉大原本就地位悬殊的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若如此,当城里人工智能满地跑的时候,乡头巷尾的污水横流便是常态了。
事实上,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农补工”“重城轻农”的城乡不均衡的二元发展模式,已经让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很大的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大多数村湾通了公路,新建改建的农村公路达127.5万公里,99%的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物流配送能下乡了,2.5亿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也得到了一定解决。
尽管如此,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地区农田依然缺乏有效的灌溉设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农产品物流设施相对落后。部分村庄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需改善。而且涉及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供给数量明显偏少,质量也不高,包括生产、生活、人文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无异于天壤之别,难以有效支撑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需求,更难以达到从城乡均等化到一体化的发展转变。在这种局面中,谈乡村振兴、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异于缘木求鱼。
3
也就在近日,多省市先后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以5G网络建设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将毫无悬念地成为重要投资方向。其中7省市公布的计划总投资额达到25万亿元,仔细一瞧,明显提出投资于乡村振兴的只有沪渝两地。一个接近于完全城市化的上海,能想到要把152个项目中,拿出16个项目用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这让其他农业大省情何以堪?
或许有些地区现在还未完全公布这些项目的去向,还不好评判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以城市信息化与科技化的新基建背景下,也许还真就容不下乡村振兴的一份清单。我们不禁要问,当初说好的,在2018至2020年间,乡村基建投入将达到4.52万亿的规模还能兑现吗?
中国部分地区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一览表
(信息来源:据网络公开数据整理)
当城里的人工智能正欲“超英赶美”的时候,村里的农民连一口干净水都喝不到,这种“皇帝儿子乞丐爹”的单边经济发展模式,又有什么意义?只不过充满讽刺和笑话罢了?我们常说,城乡不均衡的二元发展模式是“历史遗留问题”,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未来制造这种“历史遗留”。这些不平等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就在今天得到解决?不要总是在灾难时,才想到乡村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定的保险阀,化解危机的蓄水池。
4
事实上,“十九大”报告中已指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对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畜禽粪污利用等农用基建建设,推进包括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要加快补上农村基建和公共服务短板。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又下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储备库的有关事项”。中央到部委一系列频频动作,源于深谙乡村基建作为“短板中的短板”的共识。当城市已经吃饱穿暖想要更好的时候,乡村的基建还在忍饥挨饿。近25万亿的新基建项目,又怎么能缺少福祉于6.74亿人口的“乡村振兴”的参与?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固然重要,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农村的短板最直观地体现在基础设施领域。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切实做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最大痛点所在。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复杂局面,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就需要稳定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冲击影响,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需要稳定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乡村基建。
当“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尽之时,移开视线,在中国大地上那些宽阔“面”,还沉眠着数千年来厚重的力量:比如农村基建,比如普惠金融、明确产权、土地流转和抵押,等等要素的引进、活化和再发现,都将成为唤醒中国“改革红利”的层层序曲。
亨廷顿在写作《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时,曾提出“绿色革命”一词,来形容农村-城市相对力量的周期性变化。今天我们可以相信,城市化红利的释放已趋于平稳,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而下一个值得期待的周期,一方面来自于踮起脚尖,伸手摘下至精至尖的高枝之果,而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弯腰向下、聆听鸡犬相闻和原野麦浪——那是世界上最为灿烂的农业文明的革新和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