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鹤峰县千金村村民在打捞葛仙米。新华网发 汪正玺 摄
葛仙米因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被誉为“绿色燕窝”。湖北鹤峰县盛产葛仙米,在“有机”理念的推动下,当地百姓改进稻田水质和土质,葛仙米名气渐旺,身价倍涨。村民有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葛仙米也发展成为鹤峰县的特色产业。
4月25日,鹤峰县千金村雨后初晴,山野披绿,纵横交错的稻田与民居相映成趣。村民们戴着斗笠,来到自家稻田打捞葛仙米。“打捞葛仙米的活儿轻松,比干其他活还划算。”周国芝介绍说,从4月初开始打捞葛仙米,她的3亩多稻田已采收干货近5公斤,每公斤售价在3000元左右。
葛仙米不是米,是一种水生藻类植物,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葛仙米生长环境非常特殊,稻田干湿度要适宜并且没有污染。因其生长条件苛刻,葛仙米十分稀少。在鹤峰县,走马镇是主产地,而千金村的稻田面积最大,葛仙米产量最多。
图为刚打捞出的葛仙米。新华网发 汪正玺 摄
“千金村有556户18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370人,由走马镇文体中心、镇派出所两个单位结对帮扶。”千金村村支书包明红介绍,全村有稻田1700多亩,其中700多亩产葛仙米。
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瞄准葛仙米和水稻两大产业,帮助村民大力发展原生态有机农业,并注册了“千金大米”的商标,提升品牌影响力。
图为千金村村民在摊晒葛仙米。新华网发 汪正玺 摄
早上打捞葛仙米,清洗、摊晒后,又开上拖拉机翻田整地……这些天来,千金村村民董文格外忙碌。2014年,董文因家庭无收入来源,加之身患疾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说起葛仙米,董文回忆,小时候他和伙伴们经常打捞葛仙米当菜吃,“稻田里随便一捞就是一筐,不值钱。”董文说,农药和化肥普遍应用后,葛仙米却逐年减少,有些田里几乎绝迹了。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董文抓住时机租下附近村民50亩稻田,引来山泉清洗,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恢复原生态稻田,为葛仙米生长创造条件。
图为晒干的葛仙米。新华网发 汪正玺 摄
稻田的土质、水质得到改善,葛仙米呈现出新的生机。四五月采收完葛仙米,董文再种一季水稻,实现葛仙米、水稻双丰收。“原生态稻田产出的大米也更抢手,供不应求。”董文介绍说,去年他家收获了80多斤干葛仙米,收入8万多块,水稻收入也超过20万块。
如今,董文成了千金村的致富带头人,建起了两层小别墅,还添置了一部拖拉机,日子越过越红火,身体也日益见好。
千金村种养葛仙米的大户也发展到10多户,其余家家户户也种上了有机水稻。稻田里面做文章,村民端上了脱贫致富的“金饭碗”,村里的葛仙米、水稻两大主导产业也蒸蒸日上。
图为泡发的葛仙米。新华网发 汪正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