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em] 据媒体报道:4月,大凉山的索玛花渐次绽放,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随着四川省发出高三年级复学通知,大凉山的学生们背上书包,踏上返校归途。对于他们而言,成昆线上的“慢火车”一直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size=1em] 高铁时代的“慢火车”彰显着为民情怀。在高铁、飞机、高速公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山区的百姓人而言,“慢火车”成为他们的学习路、幸福路、致富路。但地处四川大凉山的我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因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等因素限制,5633次“慢火车”一直是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自1970年成昆线通车以来,这列开行近半个世纪的“慢火车”,全程运行353公里,共停靠26个车站,全程票价25元,最低票价2元。“慢火车”用真情服务温暖着彝族同胞,照亮偏远山区百姓和孩子们前行的追梦路,成为当地群众生活、求医、上学、回家的“生命线”。
[size=1em] “公益慢火车”把温暖开进百姓的心坎里。“家道它盼富裕、国运它盼昌盛,老百姓咱盼的是祥和万事兴,谁只要为了咱老百姓谋幸福,浩浩青史千秋万代留美名……”一首《咱老百姓》唱出彝乡百姓心声。这种饱含民生情结的“慢火车”,30年票价不变,停靠站点不变,不仅改善了山区村民出行的环境,降低了出行的成本,更承载着沿线百姓的脱贫致富希望。尽管速度不快,但对于生活在大凉山的百姓而言,对火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依赖。5633次“慢火车”始终秉承“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深入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仅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更承载并见证着他们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size=1em] “慢火车”穿梭在崇山峻岭,汇就脱贫攻坚幸福乐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不仅仅需要的是资金,更要变“劣势”为“优势”,变“穷山恶水”为“金山银山”,变“输血”为“造血”。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基本国策的指引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扶贫攻坚决心不减、力度不减,加快边远地区铁路建设、扶贫慢火车、复工复产务工专列、开行中欧班列等一系列惠民举措,还有“定点帮扶”“致富培训”等帮扶良方,都体现了铁路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size=1em] 为民谋幸福没有休止符,为民增收永远在路上。“慢火车”彰显的民生情怀,是铁路企业响应地方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充分发挥了铁路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交通功能。高铁也好,慢车也罢,都是为了驰往人民幸福的“车站”,都是这个时代最美丽动人的芳华。
[size=1em] 一列列穿行于深山的“慢火车”,犹如舞动的针线,将偏远贫困地区编织进一起奋斗、共同圆梦的画卷。民族地区百姓在铁路普惠民生的举措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浓浓的温暖,也让我们对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共同奔向幸福生活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