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890|回复: 0

城 市 掠 影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215

帖子

341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4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5-9 11: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  市  掠  影
                                                                                                    城市品位
      武汉文化圈一些文化人士,把武汉的文明层次,定位为码头文化。从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看,这样的定位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文化是抽象的思想、精神、社会风气的沉淀,它会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我出生在武汉,六十多年没须臾离开一步,长期的土著生活,我总感觉水运码头在本地缺乏左右人情风俗的硬核内容,不足以成为本市的锚基。如果直接否定码头文化的定位的话,武汉两江四岸的码头、口岸、港湾是客观的存在,东去西来的商业贸易靠它们衔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比如旧社会乃至新中国初期,城市贫民中的确有一部分靠水港码头养家糊口。如图一,这是王家巷码头对街的城市雕塑,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码头工人。而且,图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盛行港埠装缷作业的电瓶车。此时形成了长航集团,在城市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图三,是正对王家巷码头的巨大锚链雕塑。这些城市的缩影都在向世人证明码头文化的真实存在,轻易否定于事实不符。
      如果说码头文化是武汉的城市定位话,应该有对城市经济起支撑作用大型航运,船坞,造船厂(武昌造船厂是后来苏联援建的项目)这样的经济实体,应该有船王,帮会主之类的大佬级人物的佚闻趣事流传于世。但是,粗略捡索了一下,这些都没有。而武汉与江河相关的传说,能流传的大多是次轻量级的内容,不足以撑起“文化”的架子。如,武汉有句熟语,“集稼嘴的划子,屡着趟。”集稼嘴处于汉水与长江交界的地方,水流湍急,想停靠集稼嘴码头,手中的船浆就不能停歇。后来此言变为暗讽逼人尽快办事的急切心态。本地民间口语,“打码头”倒是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情景也在反映旧上海和香港街头的影视剧里经常出现,不具有武汉城市的唯一性。再一个就是归元寺的传说。据说汉水边有一靠摆渡谋生的船夫,在一个风高浪急的天气里,碰到一个急于过河的富商。船夫行船之中,见财起意,害死了富商,侵吞了财宝,过起了富贵的生活。但侵财犯罪让船夫心里总不踏实,为赎罪进天堂,就行善修了一座归元寺和一个人行桥。寺和桥原以船夫的姓氏命名,后来,船夫侵财的事情败露,寺和桥名就改为归元寺和高公桥。归元寺仍在今天汉阳区的翠微路上,高公桥因汉阳区南岸嘴改造己不复存在。这几则例子充其量只在市民茶余饭后谈资的档次上,扛不起城市文化定位的大旗。
      确实,一方面有实际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没有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被人记住的水运经济实体和相关传说,而且现在水运反被城市边缘化了,码头文化在武汉的尴尬处境,我以为与中国社会经济分不开。汉口自道光年间开埠以来,中国社会从封建农耕文明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但自给自足仍是社会的主体经济。航运、码头、港埠的兴旺主要依赖商业的发达,但面对小农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仿佛是遇到了天然的屏障一样。加上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以及日冦侵略。尽管汉口清末民初有全国四大名镇和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但溢美之词仍掩盖不了城市在长身体中的营养不良。
      武汉水上航运业的兴旺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八十年代。但社会的发展变化跟码头文化的城市定位开了一个大玩笑。改革开放后,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水运就逐渐淡出了武汉人的视野。图六、图七、图九拍于武昌江滩,堤外是原国棉四、五、六厂的旧址,这些厂是实业救国时代的遗存,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都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图中是棉纺厂的专用码头。从前繁忙的口岸,如今成了休闲钩鱼的理想处所。图八,原来是进入堤内的闸口,如今封堵改造成了文化墙,是长江诗廊的起点。
       psc.jpg六棉.jpg
       原国棉六厂办公楼
      从前水岸的情景是图四、图五这般状态,如今中心城区沿岸基本没有锚地,没有趸船、口岸。但武汉城市生活没有因减少了的水运、港埠受到大的影响,这从反向表明,武汉是多元经济体的城市,尽管丰富的水运资源成就了武汉江城的特色,但以码头文化作城市定位并不准确。从现状观察,难道是城市发展建设抛弃了水运?不是!因为水运多为初级的生产生活物质,如,砖、瓦、灰、沙、石、煤、燃料、粮食之类,随着城市升级初具规模,这物质的需求相应减少,港口、移出城市是必然趋势。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城市水运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的过程。学者张維为教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说,中国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用几百年才完成的发展道路。人的一生短暂,既能看到贫穷落后的面貌,又能见证民富国强的景象,是人生一桩难得的幸事。我深以为然,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同呼吸、共命运是精彩的人生华章。的确,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让水运淡出了它的视线,经济发展的势头该是何等强劲。从八十年代到今天,约四十年,这个时间对人而言很漫长,但对一个城市的成长来说,简直如同白驹过隙。时间的短促,足以证明道上的行进者是何等努力!
       psc.jpg码头1.jpg             
        图一                                                psc.jpg码头2.jpg
        图二                                          
       psc.jpg码头3.jpg
        图三                                         
       psc.jpg码头4.jpg
        图四                                          
         psc.jpg码头5.jpg
        图五  
         psc.jpg码头6.jpg
         图六
         psc.jpg码头7.jpg                                        
         图七
         psc.jpg码头8.jpg
         图八
         psc.jpg码头9.jpg
         图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