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贵州调研,虽是以“基层党建”和“文化振兴”为主题,但调研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从调研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关注到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当天晚上便写下了那篇《要想脱贫攻坚战打得漂亮,教育必须要亮相》,后来在系列的访谈中,村干部都在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太少了,很多学校都合并了。” 城市化进程吸引了一批农村劳动力携家带口进入城市谋生,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的状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教育资源过剩的问题,原本每个村庄都有至少一个乡村小学,现在这些学校都面临招生不足的问题,最后他们采取的措施几乎都是“撤点并校”。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撤点并校的好处,被保留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质量和升学率也可以得到提升,但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撤点并校”给乡村教育留下的后遗症。 他们的选择不多,无非就是以下几种: 一、进城读书。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父母会带着孩子举家进城务工,为此父母需要承担高昂的城市生活费用和入学费用,他们可能由于基础薄弱,形成自卑的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留在村里上学。由于教学点被合并,离村最近的学校也很远。据了解,当地的孩子二年级就开始住校。二年级的孩子,一群尚不知冷暖的小家伙,便要过上住校生活,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加之,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孩子太早地住校,会造成孩子家庭关爱的缺失。 三、辍学。一些更加偏远的村落的孩子们,可能会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等原因直接辍学。这三种选择都是无奈的选择,都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 城市发展了,农民工进城把孩子带进城读书了。孩子都进城了,农村的学校没学生了。学生少了,农村的学校被合并了。学校少了,上学就远了。上学太远了,算了,不如咬咬牙直接进城读书或者不读了。农村的学校就是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如今,战斗的号角声越来越小,我们的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到了最后一年。我们不能否认,在脱贫攻坚这场战争中,我们是胜利者。但是,我们是不是脱真正的贫,攻真正的坚呢? 经济收入增长了,最低收入达标了,那就脱贫成功了。我想,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这是短暂的、“高效”的脱贫。真正的脱贫是从思想抓起的教育脱贫,只有教育发展了,造血器官才是活的,村民们才能自己致富。就算这一代来不及了,他们的下一代一定可以。 从这次调研来看,我国农村的教育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就拿“撤点并校”来说,就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但是,农村的师资有限、学生有限,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做。这也让农村教育陷入了一个两难困境。 如果不选择“撤点并校”,那么,农村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通讯员 王梦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