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9
少校
汤汤汉水接沧浪 大楚沔阳唱渔歌
 
- 积分
- 10611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20-5-20 10:0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沔阳花鼓戏
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沔阳花鼓戏起源于沔阳,流行于江汉平原。1954年改称“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2002年改称“沔阳花鼓戏”。在仙桃民间,盛传“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有剧本544个,著名的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皮影
沔阳皮影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1990年后,沔阳人又对皮影技术进行改革,借鉴影视艺术和戏剧表演程式,表现立体舞台效果;发展儿童剧目,在动画上下功夫,其艺术效果别具一格。
沔阳渔鼓
湖北四大曲种之一,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与清嘉庆初年,已有200多年历史。渔鼓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组词结构独特,唱腔高亢。其演唱单调,仅左手抱渔鼓执云板,右手击拍成声以为节奏,没有丝竹乐器伴奏。唱腔也很简单,带有叙事性,内容大多为道教故事,借以警世劝善,如《兰关记》等。1953年,沔阳渔鼓皮影队参加中南地区会演,其剧目《武松打虎》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58年,沔阳渔鼓定名为“湖北渔鼓”。随着时代的进步,沔阳渔鼓的表演形式也有新的发展。1962年创新为渔鼓戏,即让演员以戏剧化妆,穿戏剧服装,根据戏的路子用渔鼓腔来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被称为南方“吉剧”。优秀剧目有:《造车记》《火焰山》《一子两母》等。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沔阳道情
又称湖北道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新曲艺品种。沔阳道情道具只有一个渔鼓和两块简片(长约一米)。演唱者左手环抱渔鼓并击竹简,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拍渔鼓;另有高胡、大三弦等数件丝竹乐器伴奏。沔阳道情多作为舞台演唱,以一人站唱为主,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竹简,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其曲牌由沔阳打硪号子演变而来,曲目也多数从其他曲种中移植。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沔阳善书、评书
沔阳善书是一种讲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谕”“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清时称为“讲条”。大致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边县市,以仙桃城区、沔城、胡场、通海口、沙湖、长埫口和西流河最为集中。讲书多在元宵节后开讲。讲书人以婉转声调和悲切低沉的哭腔兼之表情动作感染听众。评书则只讲不唱,所讲内容主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及剑侠、公案之类的章回小说。讲书人手持纸扇,端庄儒雅,讲时夹以诗文、成语、典故,引人入胜;或在台上腾、挪、散、攒,不时随故事跌宕起伏,用惊堂木击桌,来调动听众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茶馆酒楼大都兼讲评书,仅沔城、仙桃各达8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仍受到老年听众的喜爱。县文化馆、县工人俱乐部常作讲评书的场所。至今文艺舞台上常有评书作为节目表演。主要脚本有《十全大善》《劝夫改过》《四下河南》《五子哭坟》,宣扬伦理道德,表达劝人行善的愿望。
沔阳三棒鼓
曲艺的一种,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起源于明末。其表演方式是:腰系鼓,颈挂锣,用两端嵌有铜钱的三根木棒,轮流抛于空中,双手一边丢棒,接棒,一面击鼓,一面敲锣,同时应节而歌,这是单人的玩法;二人表演时,更为精彩,一人丢棒接棒,击鼓歌唱,一人敲锣,并为丢棒者伴唱,棍棒时而在空中划出三条晃晃的曲线,时而变换成一个个多彩的花环,稳稳地接住,抛起,再接住,再抛起,其精美的表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后又发展成多人表演。由于用三根木棒轮流抛起,落下击鼓很单调,后来又加上一人打马锣和鼓声同时伴奏,为了突出舞棒节奏就将木棒两头打空,穿上铜钱,使木棒舞动落手时,产生悦耳的“坡坡”之声,有许多舞棒手势技艺娴熟者创造出许多舞棒花样,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有这么段唱词,“身背着三棒鼓哟,流浪到四方,想起往日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致使三棒鼓名扬全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