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日前从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处获悉,今年她将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建立健全国有改制文艺院团保障体系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建议》。 杨俊在建议中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国有文艺院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是是1980年—1992年,第二阶段是1992年—2002年,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第三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以集团化发展为主要途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文艺院团市场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 她表示,国有文艺院团第三阶段改革激发了艺术生产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第三阶段的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还处在探索和实施阶段。总的来看,通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全国文艺院团普遍还存在着各地政策保障体系不统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导致许多改制文艺院团生存困难。 杨俊告诉澎湃新闻,一部分院团仍然保留事业性质,或改制后通过深化改革,基本经费获得保障。另有相当一部分文艺院团则彻底改制为企业,基本保障严重不足。 此外,基本保障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和市场环境的制约等外部因素,以及资源配置的先天不足,客观上造成国有院团经济基础薄弱,无法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增强实力、良性循环,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艺术人才队伍不稳、事业难以为继等严重问题。 针对上述部分国有改制文艺院团存在的困难局面,杨俊建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问题,将其纳入国家深化改革工作的议事日程,深入系统调研,科学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强力推动实施。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和进一步明确国有文艺院团的公益属性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相适应的国有文艺院团保障体系。 “国有改制文艺院团虽然性质上转为企业,但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并没有改变。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在关心、指导、支持国有改制文艺院团的发展上也应进一步明确舞台艺术的多重属性,不能仅仅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看待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她说。 为此,杨俊提出以下三点具体举措: 一、对国有改制文艺院团比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给予基本的人员经费保障,消除“企事差”,弥补国有改制院团在人员工资、五险一金、运行经费等方面的经费缺口,以提高职工薪酬待遇,提升艺术工作者的获得感、幸福感,稳定艺术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力量,创新政府购买方式,提高项目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以增强舞台艺术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更多健康向上的舞台艺术作品面向市场、走向大众,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的作用; 三、加快健全捐资激励制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和公益文化活动,构建全社会协同支持文艺事业发展的大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