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汉江 于 2020-6-4 11:25 编辑
汉川市汈汊湖南干渠段,夏风吹过原野,连片湖水泛起阵阵涟漪,一群水鸟欢快地飞翔,好一幅诗意盎然的水乡画卷。
汈汊湖是湖北第五大湖,也是全国最大内陆封闭式湖泊。经过数十年围湖养殖,湖面萎缩,水质下降,功能退化。
从2018年开始,我省大力推进退垸还湖,迁出渔民,破除池埂,让湖水回家,曾经遭蚕食的汈汊湖再现百里湖光美景。
围湖养殖 数万亩湖面成了“格子铺”
走进汈汊湖湿地公园,一张湖区航拍图格外显眼。俯瞰湖区,汈汊湖如同巨大的“日”字。
汈汊湖养殖场党委副书记邹顺斌介绍,汈汊湖原本是洪泛区,上世纪70年代,因围湖造田,修建四大干渠,一个大整湖被围成长16.1公里、宽5.5公里的“日”字形水面,面积近13万亩。
走近航拍图细看,图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水格子,如同格子铺一般。“每个小格子,就是一个鱼池。”邹顺斌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发展经济,开始在汈汊湖围网养殖,后期被列为渔业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区,还引进外来单位参与开发。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汈汊湖水产养殖进一步“升级”,开始大规模开发鱼池养殖,连片湖面被分割成无数个小鱼塘。本世纪初,汈汊湖区开始养螃蟹,因经济效益好,家家户户参与,大小池塘发展到数千个。
大规模养殖给当地带来不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肢解分割了汈汊湖,最后剩下的连片水域不到3000亩,加上投肥养殖致使水质恶化,碧波万顷的浩淼湖区美景被蚕食殆尽。
围湖养殖还造成汈汊湖调蓄洪能力大幅下降,灾害频频发生。2016年洪灾期间,湖区水位接近历史最高,多地被淹。
破垸拆埂 湖面“长大”20倍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破垸拆埂,让湖水回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018年,汈汊湖退垸还湖一期工程启动,当年4月,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湖区一个个围垸被拆除。到当年9月底,共搬迁居民102户,还湖1.34万亩,成片鱼池变成连片湖水。去年,二期工程启动,12月首批挖机入场。截至目前,两期共还湖5.8万亩,搬迁居民1600多户,湖面“长大”20倍。
在汈汊湖国营生产队片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两台挖机正挥舞着长臂,将两米多高、近3米宽的池埂一点点地铲除。邹顺斌介绍,国营生产队片区是还湖的扫尾工程,预计6月初将完成规定的还湖工作。
鱼塘退出,管理跟进。为提升湖水水质,汉川市开展了汈汊湖流域专项治理攻坚战,对湖区38条干渠和主渠的杂草进行清理。同时组建了管湖队,30名队员常态化巡湖,45名保洁员日常保洁。
在汈汊湖南干渠片区,新退还的湖滩已种上蒲草。“既净化水质,又能护堤,还能为水鸟提供栖息地。”邹顺斌说。
为防止向湖区乱倒垃圾、偷排污水等,汉川市还在汈汊湖沿岸安装了15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打击违法行为。汉川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胡圣涛介绍,后期还将继续加密监控点,为汈汊湖管护提供有力的支撑,确保湖区生态持续向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