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樃梅果实“色敷红白”“金相玉质”“桃核杏形,味酸而甜”。(资料图)
早前报道>>>
“武当樃梅溪谷”系列报道① 武当樃梅今何在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何利 报道:在武当神话中带有传奇色彩的武当樃梅,如今正逐渐走进百姓生活。随着武当山樃梅溪谷乡村旅游示范区项目的打造,樃梅这种原本专属皇家的小众水果,将在这里规模化种植。预计到明年,樃梅溪谷内先期种下的百余亩樃梅树苗将开始挂果。到2022年,这批樃梅树结出的樃梅果,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精品水果,在市场上出现。
史料记载,皇家贡品樃梅果只出产在武当山
樃梅仙果的得名,源自道教圣地武当山的一则神话故事——“折梅寄榔”。相传真武初在武当山修炼,意志不坚,中途下山。半路上,在武当山磨针涧遇姥姆磨砺铁棒。从对话中,真武顿悟“铁杵磨针,功到自成”之理,复又上山修炼。途中,他折梅枝寄于樃树,仰天誓曰:“吾若道成,花开果结。”
功夫不负有心人。42年的面壁修行终成正果,樃梅显灵,开花结果。从此,樃梅成为道教“圣树”,樃梅果被视作灵物。
史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不久,“久无花实”的武当山樃梅树开花结果。道长李素希带着数百枚果实进献,明成祖十分高兴,认为他夺取皇位是真武大帝的护佑,他的行为“精诚感格,祝厘国家,故能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禳也”。于是,永乐十年御制祝文,大建武当,敕建樃梅祠,以答神贶。樃梅果从此被列为贡品并声名远扬,武当山迎来鼎盛时期。
实际上,武当樃梅历史悠久,远溯北宋晚期。早在公元1184年,北宋《真武启圣录》就有樃梅的记载:“樃梅者,乃樃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樃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古时,武当山叫太和山,均州即今丹江口市辖境。也就是说,樃梅只出产在武当山,其他地方没有。
明天启三年(1623年),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考察武当山,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樃梅8颗,带回家给母亲祝寿。
一度“绝迹”江湖,武当山从安徽迎回樃梅树
关于樃梅果树的来由,植物学家分析,应该是“乌媒嫁接”的原因。鸟衔各种果实在樃树上吃,梅核落入樃树裂缝中,生根发芽,使樃树发生变异,果实形成多亲优点,味道鲜美。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明王朝的逝去,武当樃梅销声匿迹,给后人留下一道难解之谜。
曾任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的张有富,从1984年开始在武当山镇(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作。他对武当山有深厚的感情,对武当樃梅之谜同样百思不得其解。他率领课题组先后在樃梅产地武当山及周边地区,以及历史上武当樃梅的移植地——安徽齐云山进行了实地考察。
1997年,经多方运作,武当山文物部门从齐云山迎回两棵樃梅树,使樃梅祠得以“名副其实”。由于气候等因素,这两棵樃梅树虽生长得茂盛,但是数量没有扩大,不免显得有点形单影只。为使樃梅树由木成林,武当山文物部门从未放弃过找寻樃梅树。
物在身边人未识,樃梅树一直“藏”在我市
1998年,丹江口市将武当樃梅研究列入科研项目。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张有富与成员们用参照鉴证办法,在丹江口市找到了同类树种——黄蛋树。
令人吃惊的是,在均县镇、三官殿办事处、官山镇、凉水河镇和五龙宫等处又相继发现黄蛋树及其果实。其中,均县镇黄家槽村为市域内存量最大的种群,有树30余株,且有从清初至今不间断的200多年种植史。
因果实颜色嫩黄,形如鸭蛋,均县镇人称其为黄蛋;因形体和味道接近杏子,武当山五龙宫称其为布袋杏;三官殿、凉水河一带则称其为黄安。其树形、花色、果实的各种特征都与古籍中所描述的武当樃梅“色敷红白”“金相玉质”“桃核杏形,味酸而甜”完全吻合。
课题组认为樃梅为贡品的官方名称,黄蛋、黄安、布袋杏则为其乡土名称,实为同类异名物种。由于樃梅在明代地位很高,为皇室贡果,在武当山属于管制的“仙果”,常人很难见到实物,也就不可能将黄蛋与其联系在一起,这是造成“物在身边人不识”的根本原因。
1999年和2000年,课题组分别到位于江苏省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进行技术鉴定,确认樃梅是武当山生存已久的本土物种。它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尚无记载,本身就具有神秘性。
后来,武当樃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武当樃梅保护的地域范围为:武当山特区和丹江口市土台乡、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凉水河镇、六里坪镇、土关垭镇、浪河镇、丁家营镇、石鼓镇、官山镇、盐池河镇、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大沟林业开发管理区、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三官殿街道办事处、丹赵路街道办事处共18个乡镇、街办、管理区。
据介绍,武当山一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加之丹江口水库大水体的“湖泊效应”,小区气候特征更为明显,为武当樃梅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武当樃梅喜光、耐旱、怕涝,丹江口市全年日照总时长平均为1950小时,日照率为44%,比邻近的鄂西南、湖南、江西的水果产区多140至256小时,充足的光照条件非常适宜武当樃梅的生长;武当樃梅园区的土质以沙壤,轻、中壤为主,中性偏酸,为武当樃梅的生长发育提供天然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营养成分。
首个基地成形 樃梅溪谷成樃梅新家
“首批种植100亩地,预计明年开始零星挂果,到2022年就可以大面积结果。”6月4日,来自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卢家旺教授告诉记者。
卢家旺是河南人,受寿康永乐集团聘请,目前常驻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为正在打造的樃梅溪谷乡村旅游示范区项目中的樃梅基地提供技术支持。2019年开始,寿康永乐集团委托卢家旺团队培育出了首批优质的樃梅树苗,并于当年底移栽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南沟村,目前这些树苗长到约80厘米高。
在完成村里的土地流转后,卢家旺等4人组成的技术团队从土壤改良、基地建设等方面为樃梅基地提供技术保障。土壤酸碱度控制、浇水施肥的时间把控、病虫害防治等细节,都是卢家旺团队关注的重点。
此外,后期的樃梅基地建设规划,也是卢家旺团队的日常工作之一。因为按照樃梅溪谷乡村旅游示范区项目的长远规划,先期将打造450亩的樃梅果园,未来将在南沟村、寨沟村、龙王沟村累计种植上千亩樃梅树。“樃梅这种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水果,曾是皇家专享的贡品,未来将会成为一种大众可以享受到的精品水果。”卢家旺称,在现代技术的控制下,樃梅果的单个重量可达2两(100克)。
“接下来,我们村还将种100亩樃梅,现在土地流转等相关工作已结束。”南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倪平告诉记者。由卢家旺等人的技术团队提供技术保障,村里的樃梅基地一天一个样。除了长期效益,村里的百亩樃梅基地还为全村脱贫致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平时在基地里干活,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
此外,和南沟村相邻的寨沟村、龙王沟村,准备用于种植樃梅的土地流转工作也在进行中。樃梅正式安家南沟、寨沟、龙王沟等村,樃梅溪谷乡村旅游示范区显得更加名副其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