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荆门山一带一圈文化产业园的概述(2017年提案)
提示:荆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唯一出路: 打造荆门山一带一圈生态人文旅游经济带:以荆门山自然人文资源为载体,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民俗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打造一带一圈生态人文旅游经济带,提升荆门城市文化品位,形成文化旅游看点,经济产业卖点。 一、荆门山概况: 荆门山位于荆门城西,南起马鞍山,北至偏观寺,长约五十公里,属秦岭南支的荆山余脉,山体由西堡山、圣境山两大山脉连绵组成,平均海拔120米至673米之间,其中西堡山主体由马鞍山、象山、白龙山、十八罗汉山、碑凹山、朝盐观峰组成,圣境山主体由:斗笠寨、双龙峰、朝圣峰、真武观、偏观寺峰组成。荆门山为荆门城市屏障,自然人文景源由十一山五沟组成,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前人《登西堡山》:“楚疆西塞称维垣,荆山郁崒当其门。扼巴制郢蛇豕鼠,摩崖博浪星宿吞。东望汉沔众流合,西瞰漳沮交会奔。灵鹫杳窟鼍鼓响,蒙山麓脚鲛珠喷。”是对荆门山的真实描述。荆门山北端的圣境山俗称“小武当”,主峰有碑记曰:“荆北无双妙景,襄南第一名山"。 荆门山主要自然景源有泉流、奇峰、悬崖峭壁、溶洞、天坑、梯田、古道、古木、奇树山泉等。主要山峰:马鞍山、象山、白龙山、西堡山、十八罗汉山、朝盐观、斗笠寨、双龙峰、朝圣峰、真武观、偏观寺等。主要盆地沟谷(海慧沟、大黑沟、小黑沟、龙滩沟、白果树沟、九龙谷、龙脖垭、金鸡沟、南庄河盆地、柏坪盆地、金泉盆地)。五河源头:建阳河、竹皮河、南庄河,姚河源头。主要人文景源主要有象山儒释道三教人文、海慧寺、白龙观、朝盐观、天台寺、送子庵、关帝庙、普善堂、土地庙、瓦庙、真武观、南天门、灵官殿、观音大士场、偏观寺、古道、老屋场等。现已修复重建的宗教建筑有圣境山门、金项(真武观、老君殿主体框架)、老君台、玉皇阁、八仙台、文渊阁、土地庙。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气温低于荆门城区3至5度,是理想的人文生态休闲旅游区。 二、荆门山文化产业园规划理念:以荆门山自然人文资源为载体,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民俗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打造一带一圈生态人文旅游经济带,提升荆门城市文化品位,形成文化旅游看点,经济产业卖点。 1、一带:荆门山体景观带。 (1)象山:A、恢复儒释道三教文化,原址象征性恢复唐安古寺。2提升老莱子山庄功能,3修通西堡山至象山旅游通道:于岚光阁西建跨海会沟景观桥向西连接白龙山电视发射塔公路,向南经天主教堂接天鹅池路至政务中心。此景观道贯通后,既是旅游路,也开辟了一条老城区与南城区交通分流道,一举两得。 (2)、白龙山、十八罗汉山:A、修复白龙观、霖苍阁、甘雨亭。B、控制西山林语继续开发房产。C、修复海慧寺。D、修复十八罗汉山自然生态。E、规划十八罗汉景观大道。(见规划) (3)、西堡山:A、接通三环公路,向南向北拓展延伸电视发射塔公路,提升电视发射塔观光规能。B、绿化山体。C、新建荆门关。(荆门山南入口观光游客接待中心)。 (4)、碑凹山--朝盐观:A、延伸电视发射塔路至朝盐观观光道(利用山脊高压检修道,拓宽硬化)。B、沿线山体绿化布景,清理古梯田,老屋场。C、十座山头塑楚国十王像,融入楚文化(博物馆楚文物复制放大景观化、楚简墙、本土出土文物复制放大景观)。D、利用朝盐观山南坡平地建楚人村再现楚文化场景。E、清理白果树沟、龙滩沟梯田老屋场,保护原始生态景观,适度修复老屋场、古井、兴建部分古民居。 (5)、斗笠寨:A、维修古寨墙,新建烽火台、观景台、寨城。B、东南坡地文化景观布置(约十亩)。C、从北坡峭壁修玻璃栈道连接玉皇阁白石岩。D、恢复天坑部分老屋场,古井,梯田,清理自然景观,增加游客休憩点。E、架设斗笠寨至玉皇阁索道。F、白虎山建楚望亭。 (6)、玉皇阁:A、提升玉皇阁、八仙台、楚望台宗教建筑档次,扩建停车场,游客接待设施。B、修建3米宽连接龙谷老君台、文渊阁青石踏步。(见规划) (7)、双龙峰:A、峰顶建楚望楼(荆门城市人文第一景)。B、楚望楼配套建筑。c、荆门博物馆藏精典文物景观化,如赵象河墓出土8八个人物复制放大。(见规划) (8)、九龙谷:A、利用风电工程拓展硬化玉皇阁---碑凹山—城区观光道。B、硬化玉皇阁---金顶公路。C、修通九龙谷经石磙冲水库至圣境山主山门旅游环形路。D、重修周瀚屋场、周瀚墓。E、按规划启动休闲接待区配套设施。F、修通龙滩沟至楚人村登山道。G、修复关帝庙、普善堂,禹王庙。H、优化生态环境。I、南大垭峭壁攀岩设施。J、停车场及游客接待中心。 (9)、龙脖垭:A、清理青牛洞。B、规划论证龙脖垭谷地功能。C、改造石磙冲水库基础设施。 (10)、金顶:A、金顶停车场,金顶真武观、老君殿修复。B、山门接待区(见规划)。 (11)、金鸡沟别墅群(见规划) 2、一圈:环荆门山七个自然村民俗农业自然生态旅游圈:(石莲、团坊、袁冲、尖山、南庄河、柏坪、金泉)。以上七个自然村生态植被茂盛,风土人情淳朴。由于交通不便,现代元素较少,大多数民居还保持完好,而且部分民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将这些山村民居风光与现代农业现结合规划,会有效提高圣境山风景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1、利用传统民居发展小型农户生态园:每个小型农户生态园点点相连,形成规模。目前,金泉村的小农庄经济模式已初见成效,丰富多彩的独立小型农庄生态园点缀在山林园圃中,美不胜收。小型农户生态园,一可自行消化污水排放,二可避免大拆大建,三可传承乡土民居民俗。 2、大型农业生态园与小型农庄生态园相融合:每个自然村可建一至二个大型农业生态园带动小型农业生态园发展。 3、保护古民居,发挥其新的经济价值:为了保证传统民居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住在古民居内的居民要建新房,应该弃旧不拆旧,采用就近新建,维护旧建。 4、培植水域,兴修堰塘河库:禁止填堰填塘,农田改造,要因地制宜,因水之宜,因自然之宜,不大填大挖,以免破坏现有良好的自然生态。 5、新农村建设与现代高档休闲娱乐相结合: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传承民居民俗,原则上环圣境山七个自然村不规划大型居民点。 6、提升环圣境山生态农业旅游路:目前环圣境山的七个村道路基本拉通。 7、 把罗集部队军用遗留设施纳入景观带规划。 (注:荆门山文化产业园进入实施后本人将离开九龙谷,以避人说老夫为了个人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