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传说 岘山为赤松子洞府道场。大朱山(海拔353米)以巍峨挺拔、风光秀丽而闻名,因与小朱山(海拔303米)南北相依对立,古有“双朱相偎”之说,被列为岘山胜景。传说赤松子居住在襄阳大朱山的石室中,能够在烈火中行走,随风雨自由上下,神农常问道之。有一日游历到蔡阳在湖畔小憩,梦到了赤龙卸下角伏身而来,之后不久炎帝少女就慕名来到襄阳,居住在小朱山岩洞中,追随赤松子修仙。赤松子常在大朱山悟道石上传道与炎帝少女,并在小朱山炼丹化玉。最终两人在朱山赤松神陂升仙得道而去。至今大朱山和小朱山还有两位仙人当年修仙遗迹。赤松子为雨师,所以襄人为了求雨,在大朱山和小朱山相连的赤松神陂上建了雨师殿祭拜赤松子和赤灵仙子来求雨。 悟道石 由大朱山峰向北,羊肠小道穿梭岩间,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峻。行数百米,有块巨岩悬空,岩平如观景台,称为悟道石,传赤松子在此传道解惑。一般大家早上登山,从扁山下来走到这儿后,正好是休息和吃午餐的时间。与扁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不同,这一块石头十分平展,可供游人在上面休息、眺望和就餐,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刻上了卧佛石几个大字。 神陂 襄阳有神陂两处都与赤松子有关,一处位于大朱山和小朱山相连的山坡上,据说赤松子及炎帝少女就在里双双飞升(《路史》载:炎世赤松迹在襄阳),云“赤松神陂”。另一处在枣阳古蔡阳界,传说赤松子在这里梦到了赤龙卸角(炎帝大女儿赤灵放弃富贵荣华),习凿齿《襄阳传》蔡阳界有赤松子亭下有神陂即南都赋所谓“松子神陂”者也。(也有说赤松子是在蔡阳松子神陂飞升,赤灵仙子是在襄阳赤松神陂飞升。而金华赤松是东晋咸和三年出生的黄初平飞升处,非上古炎黄时期赤松子。) 古籍记载 《路史》:赤松子,炎帝时诸侯,老居襄阳石室,帝尝行弟子之敬。《列仙传》:赤松子迹在襄阳。《神仙传》:炎帝少女追之俱仙去。《南都赋》:松子神陂,赤灵解角。 《神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至昆山上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俱仙去及高辛时复为雨师。 《列仙传》云赤松子舆者黄帝时啖百草花不食谷至尧时为木工旧传谓黄帝师赤松或云帝喾师之一云尧时为官师犹火师龙师今道家有黄帝问赤松经而张良欲从赤松游故代以为仙赤松子迹在襄阳平阳或云石室非也有说别见。 《路史》云:赤松石室予游炎陵过西阳之乡值云阳老期我于山中观赤松轩辕之坛寺后山之顶为嵗祈所赤松子者炎帝之诸侯也既耄移老襄城家于石室故齐孔稚玄馆碑云赤松家于石室之下神农行弟子之敬今襄阳之境也而说者乃以为东阳之石室山故东阳记北山去郡三十里有赤松庙赤松涧云昔徐公遇赤松于此而郦氏水经亦谓赤松子逰金华山自烧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载稽非也乃黄初平尔初平亦赤松子也炎世赤松迹在襄阳不在于此按习凿齿襄阳传蔡阳界有赤松子亭下有神陂即南都赋所谓松子神陂者也神仙传云赤松子者服水玉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炎帝少女追言与之俱仙髙辛之时复为雨师而列仙传有赤松子舆者在黄帝时啖百草华不谷至尧时为木工故传谓帝俈师之又云尧师之而道亦有黄帝问赤松子中戒等经此张良所以愿从之游非末代之数矣然今西蜀娥眉衡阳在在俱有赤松坛墺岂其所寓邪云阳之迹迩于炎陵可得而详也。 相关诗词 诗赋节选 《南岳小录》,《神仙传》赞曰:“渺渺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飞,冷然双举。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坎巽,作范司雨。” 东汉张衡《南都赋》曰:“……松子神陂,赤灵解角。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唐杜甫《寄韩谏议》曰“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高阳池送朱二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送张公安道南都留台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识公岁已深,従公非一日。 仰公如重云,庇我贫贱迹。 公归无留意,我处念平昔。 少年喜文字,东行始观国。 成都多游士,投谒密如栉。 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猖狂感一遇,邂逅登仕籍。 尔来十六年,鬓发就衰白。 谋身日已谬,处世复何益。 従来学俎豆,渐老信典册。 自知百不堪,偶未三见黜。 譬如沟中断,谁复强收拾。 高怀绝尘土,旧好等金石。 庠斋幸无事,樽俎奉清适。 居然远忧患,况复取矜式。 汪洋际海深,淡泊朱弦直。 徇时非所安,归去亦何失。 道存尚可卷,功成古难必。 还寻赤松子,独就丹砂术。 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筚。 炎帝神农氏的四个女儿 炎帝的大女儿,被称为“炎帝少女”。传说赤松子居住在襄阳大朱山的石室中,能够在烈火中行走,随风雨自由上下,神农常问道之。有一日游历到蔡阳在湖畔小憩,梦到了赤龙卸下角伏身而来,之后不久炎帝少女就慕名来到襄阳,居住在小朱山岩洞中,追随赤松子修仙。赤松子常在大朱山悟道石上传道与炎帝少女,并在小朱山炼丹化玉。最终两人在朱山赤松神陂升仙得道而去。至今大朱山和小朱山还有两位仙人当年修仙遗迹。赤松子为雨师,所以襄人为了求雨,在大朱山和小朱山相连的赤松神陂上建了雨师殿祭拜赤松子和赤灵仙子来求雨。 炎帝的二女儿“赤帝女”见姐姐少女跟随赤松子成仙了,就自己也开始修行。后修炼成仙,化为白鹊,在南洋愕山桑树上做巢。炎帝见爱女变成这模样 ,心里很难过。叫她下树,她就是不肯。于是炎帝用火烧树,逼她下地。帝女在火中焚化升天。这棵大树就被命名为“帝女桑”。 炎帝的三女儿叫瑶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楚怀王游高唐 ,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见宋玉《高唐赋》序及李善注。从此,后人多以巫山云雨典故诗词歌赋。宋 陈德武 《清平乐·咏雨》词:“经旬一见通宵,恍如身在 蓝桥 ,记与巫山神女,不禁暮暮朝朝。”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把南后恭维得无以复加,说她是巫山神女下凡。” 炎帝最小的女儿叫女娃,后化作精卫,精卫填海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女娃。女娃化为精卫后住在发鸠山,形状和乌鸦相似,但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她的鸣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有嘴夹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和碎石,去填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