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鹿门山神:阴阳神鹿。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有诗山、隐山、佛山之称。在湖北省襄阳市城东南约15公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江,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与环抱四周的狮子、香炉、霸王、李家山(亦称女娲山、知生山),诸山各具雄姿,共同构成了圣山之风景。远远望去,五山如仙女,云遮雾绕,忽隐忽现。直叫人心驰神往,想投入其怀抱。近观诸山,狮子山秀、香炉山幽、霸王山雄、鹿门山峭、女娲山(后讹音为李家山)旷,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汉光武帝刘秀慕名而来,留下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据清同治本《襄阳县志》记载:“汉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与习郁(巡游苏岭山)梦见山神(两只梅花鹿),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后来,庞德公不受刘表数次宴请;携其妻栖隐鹿门。因此山东麓遂建有庞公祠。又由于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贤,山上有孟浩然归隐处和皮日休书屋。所以唐以后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 2,南、岘山山神:四灵(龙凤麟龟)。
襄阳岘山为赤松子洞府道场,传说伏羲死后葬在此处,身体化为岘山诸峰包括岘首山(下岘)、紫盖山(中岘)、万山(上岘),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遥控“纸糊的樊城”,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据一方。大宋淳化年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与元蒙在此数度争战,收复失地后,作襄阳铭道:“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至今摩崖石刻犹存。 据说此地原为建木所在,伏羲为天皇天帝,为了镇压和守护通往天界的通道,所以伏羲死后葬在襄阳南,身躯化为岘山诸峰。龙凤麟龟四灵在伏羲死后在此守护伏羲和建木。传说龙和龟就是负河图洛书给伏羲的龙马和神龟,凤凰和麒麟是伏羲女娲身边的瑞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龙凤麟龟四灵,就将他们盘桓的地方取名青龙村、凤凰村、麒麟村和龟山(后改名真武山)。 四灵位置的中间,岘山最高峰扁山和第二高峰尖山之间西麓就是建木所在。建木下有一泉水,香气怡人,为襄水檀溪之源。襄人流传建木为檀树,所以称此水北流为檀溪,南流谓之襄水。 3,西、隆中山神:五行仙鹤。
古隆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青年时代(7-27岁)和其叔父躬耕隐居之地,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月7日,襄阳古隆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隆中西有鹤子川,景色优美,湖水清澈,翠竹摇曳,诸葛果被鹤子川美景吸引,经常去鹤子川修炼游玩。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诸葛果如痴如醉,有时学白鹤翩翩起舞,有时跳入水中,时而踩水,时而撩水,时而仰卧水面,时而如鱼跃。诸葛果整个身心,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在水中畅游,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大有超凡脱尘之感。 诸葛果在此结识了五只白鹤,每次来此都会抚琴,五只白鹤则翩翩起舞。诸葛果与这五只白鹤一起修炼仙术,炼丹化玉和白鹤分食。后来五只白鹤和诸葛果一起随父亲诸葛亮去了川蜀,并在成都故宅继续修炼。最终诸葛果与五只白鹤以前修炼成仙。五只仙鹤分别修炼金木水火土五行法术,被人们称为五行仙鹤。后来五行仙鹤随诸葛果一起回到襄阳仙家山,以此为洞府道场继续修炼。诸葛果与五行仙鹤还是经常回到鹤子川抚琴起舞。 4,北、关圣山山神: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关羽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战是发生在襄阳的“水淹七军”,水淹七军之战如今已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典范战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为了纪念关羽,襄阳人将位于襄阳西北方向的团山镇丘陵山地命名为关圣山。关圣山东边为青龙山,西边白虎山,北边玄武山,南边朱雀山,中间关圣山,四象山神拱护关圣帝君。四象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代表:东方青龙青色为木,西方白虎白色为金,南方朱雀赤色为火,北方玄武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道教以四象为守护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大灵兽镇守东西南北四宫,辟邪恶、调阴阳,为四方之神。当地民间说关圣山有关帝庙,后毁于战火。青龙山、白虎山、玄武山、朱雀山也有祭拜四象的庙祠。 关圣山西边和南边就是是关羽水淹七军的古战场,这里不仅靠近汉江,过去的汉江古河道也变成了五堰二池,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黄龙堰、普陀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以及莲花池和金牛池,古战场中有一条河流流过,俗称大李沟(上游普陀沟、下游七里河),亦称关圣河。公元219年8月,关羽就是利用五堰二池和汉江的水,打败了曹魏的七军。 5,中、汉水女神。
汉水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古代江、淮、河、汉并称为中国四大河流。在汉水哺育的人民中,古代流传着关于她的许多优美而生动的神话和历史传说。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 西汉《列仙传》记载,郑交甫常游汉江,偶遇二女,身着华丽服装,腰佩两明珠。相传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使者郑交甫到楚国的襄阳游玩,被万山美丽风光所吸引。正月二十一这天,郑交甫在万山脚下,突然与两名妙龄女子相遇,相互交谈十分投机,临别时,郑交甫希望得到一件信物,两名美丽的女子就把腰间的明珠给了他。郑交甫拿到玉配看了一眼,再抬眼时,两名女子已经不见了,再看手中的明珠,也没了。直到这时,郑交甫才发现自已遇到两名女神,因为女神现身汉江,就有了汉江女神的传说。 穿天节已成襄阳特有的节日和习俗,这个源于周朝才子郑交甫在襄阳万山偶遇汉水女神,相赠佩珠定情的美好传说,反映了襄阳人民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鸡肋编》清楚地写到,每年正月二十一,襄阳人就会倾城而出,泛舟来到汉江边捡带孔的石头,因为出门的女性较多,就成了主角,也成了男人们心中的女神。1989年版的《襄阳县志》记载了《鸡肋篇》,写着穿天节是襄阳的地方节日,1989年版《襄樊市志》也把穿天节记为襄阳的地方节日,这也是襄阳唯一的地方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