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升格之链

[今日大武汉] 武汉三镇古代史,史诗级的城市发展史。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12-16 16: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11.png
12.png
13.png
14.png
15.png
16.png
17.png
18.png
19.png
20.png
21.png
白云阁.jpg

白云阁  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比黄鹤楼仅低10米。因位处公园中心的制高点,也就成为统率东、南、北区的标志性建筑,是观赏楼(黄鹤楼)、山(蛇山)、江(长江)的极佳景点,也是观赏三镇云彩的最佳处。


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其渊源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的东晋(参见《园林胜景·楼阁·南楼》)。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抒发了远方游子的怀乡之情,崔诗一出,历代不少著名诗人纷纷以“白云”入诗,为这座文化名楼着色添彩。毛泽东即有“白云黄鹤之乡”的名句,郭沫若也有“白云千载意,黄鹤为低回”的诗作。


崔颢及其以后的诗人描写黄鹤楼上的白云,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天空状况。从武汉的气象史料看,每年万里无云的晴天不多,月均仅3天左右,即使晴天,也多有白云相伴。处于江汉平原东端的江城武汉,周围江湖密布,水域宽广,空气湿度大,为其上空提供了丰富的水气来源。在晴天阳光照晒下,水面、地面增温,加快水滴向空中蒸发的速度,把近地面的水气输送到较高高度的空中,形成不同形状、不同高度、不同结构的云彩。这些云彩在自身运动变动中,受自然风影响,形状千姿百态。时而袅娜轻盈,时而奇峰林立;低空的洁白色明,飘荡游弋;高空的形成纤维状结构的卷云,在阳光照耀下更加晶莹剔亮,绚丽多彩。春秋两季是武汉上空白云较多、对流活动较旺盛的季节,游人在黄鹤楼上常可陶醉于“白云人伴白云留”的美景之中。


正因为如此,宋代之前,南楼在很长一段时间又被署名为“白云楼”。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郡守方泽重建南楼时,仍沿“白云”旧名。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巡抚宋贤重修南楼,仍题“白云阁”,故址在郡治正南黄鹄山顶。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重建时,乃名“白云楼”。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刊刻的《黄鹄山志》载:“白云楼在县城黄鹄山顶,一名南楼。”   


1992年1月竣工的今白云阁建在原公安消防瞭望台的旧址上。外观为塔楼式,呈“T”字型。阁坐北朝南,依山就势建筑而成。东西方向长34米,南北方向宽24.5米,高41.7米。从阁的北边看,阁6层(包括两层地下室),高41.7米,从南边看,阁4层,高28.6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十字脊屋面。地面一层与二层衔接处采用了大板块的白色作为台基主调,寓意白云阁飘浮在白云之间。其造型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和宋、明、清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既典雅秀逸,又古朴庄重,兼具游览和展览功能。整个建筑系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屋面玻璃瓦采用江苏宜兴陶瓷总厂生产的褐色玻璃瓦,撑拱和云板来自浙江东阳木雕厂,极其精美华贵。梁柱黄棕色,外刷聚胺脂仿古漆。墙面呈乳白色,用白水泥沙浆涂抹,地面呈青色,采用黄冈青磨花岗石铺装而成。


白云阁占地面积69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794平方米。地面一楼大厅面积564平方米,为多功能展览厅,2~4层面积分别为144平方米、190平方米和160平方米,供游览观光之用。在体量上,白云阁仅次于黄鹤楼。


白云阁阁名由史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书写。在阁顶层的屋檐下,东、西、北面各悬一块巨匾,为“无心出岫”、“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分别由数学家兼诗人苏步青和当代书画家程十发、朱屺瞻书写。“无心出岫”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这两句原表现作者辞官归隐的心情,这里借来作匾,用以抒发游人登阁潇洒舒展的心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均出自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句。用“思接千载”题匾,暗与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诗句相通,以示黄鹤楼千年悠久的历史;用“视通万里”作匾,与“思接千载”对仗工整,一为空间,一为时间;一为具体的视觉,一为抽象的精神,并有登高望远之意。南面的巨匾“江汉朝宗”,则出于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手笔。“江汉朝宗”节自《尚书·禹贡》中“江汉朝宗于海”句。登白云阁向西北望去,是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合流后,像大臣朝拜天子,一起涌向浩瀚的大海。题匾切景,且饶有气魄。


阁门的两侧,悬挂着当代作家姚雪垠撰书的楹联:


登临纵目,请欣赏江汉繁华。莫顾此几片白云悠悠,已知环域海陆南北有口争开放;

凭倚兴怀,应惊叹龟蛇形胜。休管它千。年黄鹤杳杳,且看沿江上下东西无处不腾飞。


白云阁一楼是以展出为主要功能的环形大厅。进人大厅,一副由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白雉山撰、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陈义经书的216字的长联映人眼帘:


九派正茫茫,凭栏吊古,纷纷感慨系心头:想物换星移,涛翻浪卷;白云依旧,黄鹤难踪。念彼戟折沙沉,梅愁柳怨;琴声幽咽,草色凄迷。屈子吟来,泽畔悲音犹绕耳;明妃远去,塞边乡思尚萦怀。更兼他名将美人,灰消烟灭。电光石火,转瞬千年。问诗中圣哲,阁上神仙,何事匆匆成过客?


一游诚眷眷,揽胜登楼,幅幅彩图呈眼底:看鸟飞鱼跃,龟舞蛇翔;绿树婆娑,红墙掩映。当此风和日丽,舟疾帆轻;汽笛争鸣,钢花怒放。毛公豪兴,毫端高峡出平湖;郭老多情,笔下长虹横鄂渚。还伴这雕梁画栋,璧合珠联。壮志宏猷,创基万代。喜楚地贤才,禹州俊杰,相逢济济在今朝。


两联之间是一幅由书画家罗幡根据传诵千古的费棉驾鹤西归之神话故事而作的中国画《白云黄鹤图》。图高2.3米,长4.5米。大厅的地面为青黑色花岗岩,天顶中装有数百盏吸顶灯。厅内现已成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照壁后剪刀式双跑楼梯通阁上。二楼是敞开式的跑马厅。厅内南面是书画家乐建文根据辛氏酒楼的神话创作的2.38米×3米的《黄鹤楼传说》大型水墨画,画的两边悬挂着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侨领潘力生撰书于美国纽约市的一副对联:


大宇庆安澜,又南楼百尺摩屑,白伫清歌,休更喝芦叶寒沙,桂花浊酒;

晴川穷远目,正极浦千堆卷雪,云帆沧海,凭认取梧荫引凤,楚泽翔龙。

三楼回廊环绕,大厅内有齐白石弟子王文农撰书的对联:


昂头四顾,吞吐大荒,我不多题,恐因笔落惊风雨;

拱手一招,倾心八表,天如可挹,好向人间摘日星。


四层是封闭式回廊。


全阁上下,点缀着时令花卉和盆景,闲步其间,大有清风拂面、爽气西来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12-22 18: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龙城遗址很大部分在水下,大部分都没发掘。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11.png
12.png
13.png
14.png
15.png
16.png
17.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12-28 1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升格之链 发表于 2020-12-22 18:49
盘龙城遗址很大部分在水下,大部分都没发掘。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png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2.png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3.png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4.png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5.png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6.png
盘龙城遗址水下考古探秘7.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12-31 20: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龙城外城垣暂只发现 西、北两面。专家推测是利用 盘龙湖 和 府河,作为天然屏障,而不是四面城垣。

清末的汉口 和 荷兰首都 阿姆斯特丹,都只是把陆地的部分包围起来。这样增加防御力的同时又不会影响水运。

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大圆鼎-盘龙城.png

绿松石镶金片饰件.png
绿松石镶金片饰件2.png
带鋬觚形器-盘龙城.png
1盘龙城外城垣.png
2汉口.png
3阿姆斯特丹城.png



下面摘自《时空之旅 文明摇篮追踪》
原文链接
https://www.sohu.com/a/200455347_565843

4时空之旅 文明摇篮追踪.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4 17: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3稻作.jpg
4稻作2.jpg
5稻作3.jpg
“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
https://www.sohu.com/a/366789202_565843?spm=smpc.author.fd-d.14.160972607778390OHWnD
农、畜原初驯化相分不相合
https://www.sohu.com/a/367137056_565843?spm=smpc.author.fd-d.13.160972607778390OHWnD
石质工具创新背后的意义
https://www.sohu.com/a/367670933_565843?spm=smpc.author.fd-d.12.160972607778390OHWnD
从捕捞到定居于水边宽阔明亮的草坪
https://www.sohu.com/a/368968250_565843?spm=smpc.author.fd-d.11.160972607778390OHWnD
从定居的生活策略到农产的萌生
https://www.sohu.com/a/369377900_565843?spm=smpc.author.fd-d.10.160972607778390OHWnD
食用谷类与制陶的关系
https://www.sohu.com/a/373238297_565843?spm=smpc.author.fd-d.9.160972607778390OHWnD


食用谷类与制陶的关系.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8 16: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看法总把 禹征三苗,说成 两个流域之间的战争。但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这并不合理。
且不论禹和三苗在哪个流域,但都应该属于同一流域,并不会相隔太远。
更何况 殷墟以前,并没有家马,征战范围不会太大。
但汉代人不知道这一事实,用他那个年代的地名,附会离他2000年前的地望,就成了跨流域战争。

1传统观点.jpg
2三苗.jpg




3地名.png




4古史研究主题、史料及方法.png
古史研究主题、史料及方法刍议
https://www.sohu.com/a/131201178_565843?spm=smpc.author.fd-d.84.160972607778390OHWnD






5中国古代家马再考.jpg
6中国古代家马再考2.jpg
7中国古代家马再考4.jpg




8石家河.jpg
“云梦泽苏美尔”的后裔在哪里?https://mp.weixin.qq.com/s/cdw4TG_sIJg3C5Gm5T0U9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11 16: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5夏禹治水1.jpg
6夏禹治水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11 16: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1舜.jpg
2三江五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11 17: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3禹1.jpg
4禹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86

帖子

193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3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14 1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禹治水.jpg
夏禹治水2.jpg
夏禹治水3.jpg
中国洪水与治水故事:范型神话或历史传说?
https://www.sohu.com/a/421364818_565843?spm=smpc.author.fd-d.15.1610595199933zfTApq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