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687|回复: 0

[吃喝玩乐] 洪泉村的美丽蝶变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537

主题

1414

帖子

3001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001

IP属地:江苏省

发表于 江苏省 2020-9-16 22: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阳县白霓镇洪泉村风貌
洪泉村的“长城”
生态农家乐
声名远扬的“网红桥”
水上乐园
千年远陂堰
醒目的宣传标语

在崇阳县白霓镇洪泉村,以前流传这样一句俗语:“白天三碗薯,晚上薯三碗”。天干地旱,缺水缺粮,是一个姑娘都不愿意下嫁的地方。但是现在,在精准扶贫政策东风的吹拂下,通过全村干群的努力奋斗,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贫困村已成为现在的“网红村”。

歇马山,是洪泉村曾经出了名的穷地方;烽火台,是洪泉村新建成的旅游景点。“竟然能在这里见到长城!”如今,人们走进洪泉村时,都会这么感慨。

洪泉村地处白霓镇东南方向,有8个村民小组,552户,共2056人,主导产业为雷竹、红薯等。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54人。

一位村支书带火一个村 洪泉村地处山坡上,以歇马山著称。境内极度缺水,尽管大市河与村子“擦肩”而过,但由于村庄地势较高,农田庄稼全部灌溉不到,导致水稻都种植不了,村民们祖祖辈辈只能靠种红薯为生。外村人都笑话该村:“歇马山,薯当餐,早上三碗薯,中午薯三碗,话一话,薯宵夜。”

2014年,该村两委面临换届,大家商量着选个年轻、有精力、有思路的新支书,5个指头数来数去,愁坏了。因为,该村年轻人几乎都在外面打工,偶尔回来个年轻人,待不了多久,又被外面的伙伴拉走了。村里也曾办过企业,但因管理不善导致欠债近400万元,更没人敢回村当“接盘侠”。

“守着金饭碗要饭,曾经是我们村的真实写照。”80后村支书孙愁说。

2014年5月,孙愁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时,发现村里虽穷,但是历史人文底蕴非常深厚,不仅有自然的美景,而且还有瀑布飞流的远陂古堰、黄巢起义时的遗迹冲天泉,以及小岛、寺庙……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孙愁发现,村里只是缺少强有力的推手,所以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独具魅力的地域风情和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产品都只能“孤芳自赏”。

“不仅集体经济为零,而且穷得连电费都交不起,每天讨债的人不离门。”回忆最初回到村里的情况时,孙愁说,他只能一边跟债主们做思想工作,一边想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村子脚下的大市河中有座沉睡了一年多年的古堰,附近还有座古寺庙,思来想去,只能打个'擦边球’,借这'两古’来发展乡村旅游。”孙愁说。接着,该村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孙愁将自己的想法在会上说出来以后,大伙儿拍手点赞,全票通过。

当时,该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开个车进来都难以调头出去。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委开始谋划振兴之路。通过整村规划,先是将古堰附近的15亩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里,接着新建远陂堰风景区、微长城、生态农家乐、停车场等,然后修路、挖鱼池、建猕猴桃基地、搭鸭棚……

没有项目资金,没有老板来投资,也没钱请设计师。学过广告设计的孙愁自己动手,墙上的壁画自己画,施工图纸、装修风格自己动手制作效果图……

在他的带领下,洪泉村成了旅游名村。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达到7.7万元。今年,该村还入股40万到崇阳清竹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年可分红5万元。

一堆“废旧物”成就网红村

记者漫步该村时,发现这里活脱就是一部蒙太奇“3D”大片——

村民家的菜园都是用木桩或竹条编成的篱笆;小院落则是用石头和砖瓦砌的矮墙围成的;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房子,在墙上挂几串玉米辣椒,或者木头装饰铁门、窗套,再用有色漆刷一下,乡村的味道更浓了……

“村庄的味道就是朴素、简单,用最常见的材料扮靓村庄,这种美才能落地生根。村里资金有限,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这些从老房子上拆下的物料、被丢弃的废旧物,我都将它们重新利用起来,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由自己亲自设计,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出最好的效果。”孙愁说。该村两委结合回头岭至大市至白霓至该村最后到油市的旅游循环线路,决定对远陂堰沿线及周边村庄进行整体打造。没项目,没资金,他们却“脑洞大开”,将村里的废旧物品全部变身“艺术品”:

残垣断壁上拆下的旧砖和碎瓦,被重新堆放后,变成了独具特色的院落篱笆;早已不再使用的猪槽,种上花草,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们扔掉的坛坛罐罐,被恰到好处地嵌入墙中,变成了优美的装饰品;村口一座碍事的废弃水塔,简单一包装,就成了一个“丰年谷仓”;河道里被洪水冲刷而来的树兜,捡起来放在草地上,就成了一尊尊令人遐想无限的木雕……

这些不起眼的废旧物,经他们一番摆弄,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给小山村增添了新景致,留住了游客,帮助村民增收。

每到“五一”高峰时,游客蜂拥而来,车子从村口堵到了集镇,我们光卖雪糕、矿泉水都忙不过来。

由于交通闭塞,村民缺乏增收产业,大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年人在家带孩子,村集体经济全靠一个年收入才4万块钱的小型砖瓦厂。

2016年8月,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委开始谋划振兴之路。通过整村规划,新建远陂堰风景区,项目总面积40余亩,修建了152米的微长城、小型天然游泳池和生态农家乐,村民还自己投资建成了水上乐园、跑马场和停车场。

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洪泉村成为当年收入10万的景区村。在该村六组,村委会投资30万元,利用歇马山水库改造成一个30亩的精养鱼池,年可创产值2万元。

“原先在上海打工,去除房租、水电费等,剩不了多少。如今终于在家门口找到了‘生财之道’。”说起身边的变化,村民龚琴感触颇深。家乡成为景区后,他们开始做农家饭馆,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家田地全流转出去了,每年可以有1万多元的进账。现在,我在景区周边搞销售,还给附近的老板开车,每月少说也能挣些钱。两年不到,就能把以前孩子上学时的欠账还清了。”贫困户饶克俭笑着说,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他和妻子甘彩霞夫妻还承包了一个占地8亩的苗木基地,同时养了3000只鸡、鸭、鹅,成了全村产业发展示范户。

崇阳县白霓镇洪泉村原是个不起眼的村庄,如今却成为网红,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一座“网红桥”引来八方客

近两年来,由于洪泉村“网红摇摇桥”一夜爆红。据说,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这座桥时,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惊心动魄。人们只要踩上这座“网红桥”,通过合力产生剧烈的摇晃,桥上的人就会手舞足蹈、左右摇摆、心潮澎湃……

沿着通村公路,记者进入该村时,“网红桥”上游人玩得正嗨。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三五成群的游人,走上这水上吊桥,晃悠悠、荡悠悠。虽然有人不时从桥上掉到水里,但仍喜笑颜开。

记者小心翼翼地走上桥面,脚下的水波清晰可见,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扑面而来是凉爽的水汽,夏日的燥热顿时烟消云散。当桥随着音乐晃动起来时,感受到已提到嗓子眼的心跳……

“自网红桥开设以来,吸引了不少大龄儿童和适龄少年,成年人更是玩得很开心。不少游客或者公司纷纷组队前往,在一决高下的刺激中达到娱乐放松、舒缓压力目的。”80后青年陈步林是这座“网红桥”的投资人。他告诉记者,由于这种“摇摇桥”在周边几个县市都罕见,一时间很多人前来打卡体验,仅“五一”3天,就接待游客2万多人。现在一到周末,游客就络绎不绝。

“这里原本是村里一口闲置的水塘,年初,在网上看到摇摆桥后,我就想到了我们村的那口水塘,于是就呼唤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来打造水上乐园。”回忆起“网红桥”的建成,该村80后村支书孙愁说。

一个工作队盘活一个村

随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吹过神州大地,省演艺集团开始进驻洪泉村开展帮扶工作。2016年8月,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委开始谋划振兴之路。通过整村规划,新建远陂堰风景区,项目总面积40余亩,修建了152米的微长城、小型天然游泳池和生态农家乐,村民还自己投资建成了水上乐园、跑马场和停车场。

省演艺集团驻白霓镇洪泉村第一书记陈建顺说:“连续几年来,我们以精准扶贫工作为抓手,安排50余名干部到村里开展结对帮扶,为贫困户出谋划策,扶持他们走出贫困。50余名干部扎根洪泉,给洪泉注入无限活力,升级改造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帮助村里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建设产业基地,村子一天天美起来、亮起来、活起来”。

据了解,在驻村工作中,演艺集团与村两委精心策划,决定把乡村旅游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以前,洪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经过3年努力,该村的远陂堰旅游景区、猕猴桃基地、吊瓜基地相继建了起来,集体收入今年就达到了13万元。如今走进洪泉,看一看千年古堰远陂堰,感受“小长城”的独有魅力;荡一荡网红桥,感受乡村的快乐与激情;吃一吃农庄的农家菜,感受新农村的日新月异。

2019年10月29日上午,湖北省演艺集团援建乡村百姓文化大舞台奠基仪式在崇阳县白霓镇洪泉村盛大举行,该项目正式开始破土动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罗丹青,崇阳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程冰野和白霓镇有关负责人出席奠基仪式并挥锹培土奠基。参加奠基仪式的还有集团驻村工作队、集团帮扶干部及村两委成员。

据悉,该建设项目是湖北省演艺集团落实国家关于贫困村出列“九有标准”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集团于2018年投资10万元在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旁边,平整修建了一个900平米的文化广场,2019年经集团党委研究决定,在已建的综合性文化广场上继续投资修建一座具有能够举办中大型文艺演出、村级中大型活动集会及开展日常文娱活动等功能的开放式“百姓大舞台”。这个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大舞台建成后将成为洪泉村标志性的文化宣传阵地,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极大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昔日歇马山,终日薯当餐;今日烽火台,天天游客满。”日前,这是脱贫户孙水亮用当地方言即兴编唱的新顺口溜。

群众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产业逐步发展。一群人带活一个村,昔日贫困村,已经昂首阔步走在小康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