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时间 : 2020/9/27 9:22:05
作者 : 周永红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道人桥,故乡蕲春县城的一处地名。我知道它并熟悉它也有四十余年了。
7岁那年,腊月初八,吃完腊八粥,父亲对哥哥说,明天我有事,快过年了,家里有两箩筐木炭,垸里人明天去街上卖柴,你挑去卖了吧,再买些鞭炮回来,过年热闹热闹。我在一旁听了心里痒痒的,闹着父亲也要去。父亲望望我,过了一会儿才说,好,小孩从未出过远门,让他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当时,我喜得一晚上没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家里的公鸡叫了三遍,大约凌晨二三点的样子,我和哥哥跟垸里大人便出发了。到达县城漕河一个叫道人桥的地方时,天已经微微亮。映入眼帘的是:逼仄的“一”字街道,青石板铺的路面光亮光亮的,两边低矮的门店要么是砖石结构,要么是木质结构,店门是木的,早起的店主正在忙着摆布各种小商品。路两边站满了四面八方赶来的小商小贩,有卖柴的,有卖菜的,有卖鸡鸭鹅的……吆喝声不断,卖的人和买的人讨价还价,高兴的,抱怨的,嘀咕的,争吵的,南腔北调,不绝入耳。我从未见过这世面,紧张地拉着哥哥的衣角,站在旁边一动也不敢动。一会儿,一位中年男子走到哥哥面前,指着炭问,多少钱?哥哥说,2元5角钱。那人听了,头也不回走了。我见了,抱怨哥哥不按父亲说的2元钱卖,自己乱说价。哥哥却说,放心,街上人烧煤,要木炭引火,俏得很。一会儿那人转了一圈回来后,问都不问就说,走,我买了。哥哥笑着对我说,你站在这儿别动,我一会儿就回来。哥哥卖完炭,买好鞭炮,带着我走进了道人桥旁边的红旗饭店,花1毛5分钱让我吃了一碗肉片汤。这次上街,让我记住了漕河有一个道人桥,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整体印象。
后来,我和父亲来过,和哥哥来过,更多的是和垸里人来这里卖炭卖柴。在等待人来买柴的过程中,从当地商贩互相谈话中,我慢慢知道了道人桥的来历。清道光年间,道人桥是漕河第一桥。那时的铁箭河非常宽阔,两岸百姓过河全靠渡船,非常不便。附近二郎庙一道人见状,便下决心要修一座桥。于是,他召集各地道教人士,四处募捐,历经数年修建了一座四孔石拱桥。人们为纪念修桥人的功德,立碑取名“道人桥”。1965年,为让道人桥周边临时小商小贩等集中经营,离道人桥500米处,县里投资建设县城第一农贸市场,由于河滩填高,河道变窄,原桥只好拆除,在原址重新建起一座只有一孔的钢筋水泥桥,桥名仍用“道人桥”至今。第一农贸市场建起来后,道人桥那条街除两边坐店的生意人外,其他的从乡下来的临时小商小贩都到市场去了,一下子少了往日的热闹,街道变得整洁干净。
随着物资慢慢丰富,这条街一下子冒出了好多传统小吃,粘米圆子、粟米粑、馃儿、油条、米发粑……道人桥旁边的红旗饭店过去的优势没了,摇身一变成了县第一印刷厂。街道的两边是从乡下来的能工巧匠开的理发店、修锁店、篾匠店、银匠店……即使是现在,这些店还保持着红火的生意,只是店面变美了、招牌换成了电子屏。好多大型超市买不到的商品,到这儿一走,包你买到,还称心如意。
道人桥百余米远是县人民医院,我每次来道人桥卖炭,总是医院人买去的,时间长了,他们知道我不还价,一般你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也许他们看我是一个小孩子,所以同情吧。有时遇到老爷爷奶奶,他们还要多给角把钱,让我十分感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责任制,日子慢慢好起来,垸里再也没有人起五更睡半夜上街卖柴了,我也很少到道人桥来。高中毕业,大学没考上却考上了村小学教师。每年春秋两次开学,我和同事来县城新华书店买教科书,总要在道人桥这条街进出,每次买好书后,我总要去转转。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城漕河变了,一年一个样,街道变宽了,房屋变高了。道人桥变化最快,周围布满了高楼大厦,那条石板路街两边商店林立,旧貌换新颜,生意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如今,我在县城也工作了快20年,漫步在道人桥上,望着熙熙攘攘的人和两边的高楼,难觅当年的痕迹,留在心中的则是永远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