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11
中尉
 
- 积分
- 2991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
慈母手中线这不可忘记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
慈母手中线这不可忘记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自《游子吟》,作者孟郊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意思是:慈母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涌。
重温《游子吟》后,不免想起在孩提时,慈母一有空就座在纺车前纺线,那时、那景,至今记忆犹新。
纺线前,记得慈母先是把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成蓬松的绒絮撕成条块,铺在桌子上,在绒条中间夾上一根高梁芒杆,用搓条板或木锅盖往绒杆上搓两至三下,便搓成了棉条。然后慈母将棉条放在身边,坐在紡线车前,调理好纺线车后,便将一根四寸长的笋衣杆套在纺车的挺子上,再从棉条头上捻出线缠往笋衣杆上,然后开始纺线。奶奶端坐自然,右手摇动纺线车,车架上打了蜡的麻绳(车辫)就带头车头上的挺子快速旋转,随之左手捻放套在上面的棉条线头,捻拉成线。这样,一手摇、一手捻,当右边摇至两圈半时,左手捻纺出的纱线足有3尺多长,随之,把手反摇半圈,左手捻线随势向梃子上前伸就,那3尺多长的纱线倒回,有条不紊的回缠在梃子上的笋衣杆上,纺线车当即发出嗯喃、嗯喃、嗯——喃的声音。就这样,慈母一圈一圈地摇,纱线一圈一圈地缠,待梃子上的纱线缠到拳头大(约二两重)时,便将纱线团和笋衣杆一并取下,大家称之为“梃粑”。其后,又往梃子上套根笋衣杆,接着一个“梃粑”一个“梃粑”地纺下去,这就是慈母纺线的全过程。
慈母手中线这不可忘记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国家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家庭纺线、织布业也就远离我们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当我们走过这一段日子,回首往昔,再度重温这些行将消失的民间技艺时,既是对这长辈们的一种敬重,更是对往昔慢节奏生活的一种眷恋。回忆这种手艺,品位这种手艺,象我们这些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更是勾起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同时一种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潜移黙化的对我们进行一种熏陶和感染。
|
-
慈母手中线这不可忘记年少时童年的一些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