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四川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13
IP属地:四川省成都市
|
发表于 四川省成都市 2020-10-25 09:4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渴望回家的人 于 2020-10-25 18:56 编辑
寻根问祖
我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人氏,姓杨,听老人们说我们的祖先也是赫赫有名的名门之后,对此我深有异疑,特查了大量资料.典籍,终于搞清了来龙去脉,据咸丰二年《川北·杨氏家谱》、巴中、旺苍《杨氏宗祠》、《苍溪县志》等记载:我支杨氏始祖名杨惠鉴,于元顺帝末年自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来广,时任广元苍溪县尹(县令), 另据老谱书和一座老碑分别有如下的记录:“至元朝有惠鑑公,配王氏,乃顺帝时进士,自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来宦苍溪县尹。明太祖定鼎以来,退老致政,寄迹南邑九龙场,遂家大堟。” “夫当年之祖,震公者,天下过半。而后世之祖,惠鑑公者,异地皆然。第名公巨卿,虽同出一源,要皆各归其祖,无相混也。查万里在江西吉水县四代,至山东益都县五代,自圻水至孝感,凡十七代。进士元首、元明及杨祥、杨越,共二十五代,无非清白流派,诗礼传家。溯惠鑑公落业夜静山大堟,然自元、明、清,以迄于今,虽迁徙不一,实惠鑑公之裔也,确然无疑。惠鉴公有三子:长子彦成公因助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有功被敕封为力士镇殿将军,次彦才,三彦礼,礼由大堟夜静山迁崇庆州白碾街。”
明进士授“南京江宁府尹”杨至明给祖父彦成公的碑文记载:“昔我祖考讳彦成者,乃曾祖惠鉴公之长子也。其先世家江西徙山东,再徙湖广黄州麻城,来宦苍溪县,落业夜静山而生祖弟兄三人。次祖彦才,三祖彦礼,虽俱有才智,不乐仕进。惟祖幼而颖,异长而刚明,赋性忠孝,往山东朝祖。复回蜀北,至陕之五巷口,费罄途穷,计无所施,乃入福国寺为僧。关圣与佛嘱梦于祖曰:‘尔明世功臣,何埋名于此?’。祖醒,许以显名铸金像三尊,世代钦敬,遂辞僧赴幕南(幕,通" 漠 "。漠南,古代泛指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畿太祖见用。每战辄胜,至定鼎后,录功第一,升川北总镇,旋封力士镇殿将军。迨成祖时,告老致政,殁葬大塬灵凤山。噫,功勋炳焕,千秋不殁,孙故垂铭以为后世记。”从上面的文字记载分析,入川始祖杨惠鉴公他的前辈的迁徙路线应是从江西到山东、再到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惠鉴公于元末顺帝时考中进士,而后来四川苍溪县当县尹(令),为川北我支系杨氏始祖。惠鉴公生活于元末明初时。(元至顺四年1333年,脱欢铁木尔即位,改元元统,是为顺帝,在位67年,死于1370年。明洪武元年为1368年。元天光三年,元再改国号为鞑靼,1616年恢复国号为蒙古。)惠鉴祖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任苍溪县知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时退休养老,迁居南江县九龙场(今广元市旺苍县九龙乡玉台村)杨家大塬,从杨氏联宗情形分析,惠鉴祖为杨氏第82代世祖。惠鉴祖支系现已发展壮大成为近十万人的杨姓大族。彦成祖在明朝初年颇有战功,乃朝廷的近臣侍卫,生来聪明伶俐,性格忠厚善良,不玩弄权术,不贪赃枉法,孝敬父母祖先,曾往山东朝拜祖宗,虽无果而终,但忠孝的精神值得肯定,他两袖清风,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其子也得到了敕封,继承了杨氏的清白传家之风,为我们后世树立了千秋典范。现今四川省旺苍县九龙乡还有杨彦成.杨一清父子将军墓。其余两个弟弟皆头脑聪明有才智,但是深感官场的凶险,不喜欢去做官,甘当平民百姓。近年来巴中、南江县等地宗亲杨腾芳、杨建辉(前辈)先生等戮力同心,编纂《川北杨氏家谱》,煌煌巨著使我们更明白杨氏自惠鉴祖入川后杨氏渊源及其分支情形,清咸丰二年(1852)于旺苍县九龙乡杨氏宗祠联宗议定了“二十八字派:“天大芳建绍青静,金良映照乐承文,华国才光春景泰,朝廷崇昭先舒荣。”
须说明的,只是“青”字派,我居住的杨家院,他们也写作“清”。
我辈为清字辈,按《川北杨氏家谱》所列谱系,为杨氏第101代子孙。恰好应证了我杨氏的清白传家之风,也正应了朱自清先生那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辈应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综上所述,我族杨姓人才辈出,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地点是四川东北部地区:广元市旺苍县、苍溪县,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县等地,现今成都崇州市白碾街亦有先祖杨彦礼后裔,可遗憾的是入川始祖杨惠鉴公的前辈世系没有查找到,也就无从知道先辈情况如何,有请我杨氏族人、宗亲,帮助我们一下:恳请您在你们的家(族)谱中查一下,看有没有符合上述记录的情况,如果有,把你们的前辈后代子孙的名讳告知我们,当然越具体越好,最好写清职业.工作.配偶情况。是杨震公的多少代孙,请您告诉我们一下,我们翘首期盼。在此,万分地感谢我们的杨氏族人、宗亲!为我们杨氏家族多做贡献,不足失误之处多做指正,欢迎来函来电!非诚勿扰!
联系电话:13423240184
QQ:691133243
杨顺 2020.1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