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冒泡去
百年末有之大变局,是时事新闻常议的话题,其中,“科技改変生活”又是高频率使用的关键词语,如果喜好按图索骥将字句的含义落实到位的话,就能发现它不是应景宣传的空话和官腔。人员社交,难免有天南地北分布的状况,管尽相距遥远,却不用乘车、坐船、搭飞机,就能随时随地见面、说话、唠家常;采物购货,哪怕特产遍及五湖四海,也可以足不出户地叫人送到家里来,这种魔幻式的生活内容搁在过去那相当于天方夜谈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哥哥在外地工作,距离家乡有一千五、六百公里之遥,是大西北的一个城市,我母亲非常挂念他。说那里生活苦,吃杂粮,生怕吃惯了大米的哥哥不适应,挨冻受饿,便老在家里发愁、着急。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此言不假,哥哥从外地寄信回家,母亲脸上的喜悦四、五都不会消散,十天半月见不到哥哥的信,母亲的脸上就是阴雨天。那时我很小,但能体会出俗语中的蕴意,哥哥的信就是全家生活气氛的晴雨表。现在这些都不算事,想谁念谁就拿出手机,轻轻一点,想说话就说话,想看样就看样。可惜,我母亲没有能看见这一幕的福气。
前天,同学微信群里突然好一阵热闹。一会儿是掌声响起的图片,一会儿又是列队欢迎的仪仗截屏,再一会儿又是带着鞭炮霹雳叭啦炸声的动漫,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争先的劲头胜似比赛、赶场一般。原来,一位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被找到,并邀请入了微信群。接下来,这个问候,那个寒喧,热乎的场景真有点让人热泪盈眶味道。现代科技为同学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交流勾通的平台,按道理讲,久别重逢这样的喜事,可以敞开心扉说说掏心窝子的话。其实不然,热闹一阵过后,就是死一般的沉寂。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又昙花一现地归于平静,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和特例。与前年我入微信的群的情景如出一辙,我是同学费了很大的气力,象出土文物一样才发掘出来的。我当时心里非常激动,准备跟大家好好地叙个家常。没想到眨眼的功夫别人就都潜水了,弄得我心里凉了半截。事后仔细琢磨了一下,微信群虽然是虚拟空间和对话的平台,但它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构建的一个公共场,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与人们在真实社会中交往的规则相一致。虽然同学之间熟悉,又有同窗的情谊,但微信平台是在几十年后才出现的新事物。几十年是一段很长的岁月,同学之间分散疏离了这么些年,中断的关系突然衔接起来,这就象连续的故事中间漏掉了一段情节,那空白之处就成了看懂和理解的盲点,此时,再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就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微信群经常处于冷场的状态,是正常现象。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某君是个女生,常在群里冒泡。说话直率,顾忌也少。年度同学聚会时,别的同学说她曾经当过班长,这个我没有印象,倒是她的名字跟鲁迅先生的学生的名字很相似,鲁迅先生写文纪念过该生,这个我印象很深。某君在群里很活跌,开始,我猜想她是最早入群的少数之一,人员情况比较了解,说话就很随便,后来她说的内容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一天,她在群里晒出了本地以及周边景点游的照片,拍的主要是她夫妻带着她婆婆玩的场景。通过她的解说,我合计了一下,游完这些地方非常耗时费力。有同学立马点赞,说她贤惠、孝顺。也是,都是六十挂零的人,以我知道的情况,这个年龄段的妇女,除了忙带孙子、外孙之外,多数时间是围在麻将桌上,没有闲心顾及长辈。于是我也附合同学的赞美,说她这样才叫正儿八经的会过曰子。理由是,这样既愉悦了心情,也健康了身体,比打麻将强。那知她的回复令我错愕。
她说自己找错了人,别人是睁着眼睛找老公,她瞎了眼,找的竟是乡巴佬。她说,自已伺候婆婆不说,老公还死心蹋地的要贴补婆家。说,结婚都几十年了,现在婆家的兄弟姊妹还要他们拿钱出来盖别墅。她表示,自己没有这个义务,而老公非要伸头去接石头。她很气愤地告我,只怪找了个乡巴佬,否则自已不会这么背时。
实话讲,现在掰扯同学间关系,我除了认识他们相貌和知道他们的名字外,其它情况一概不知,他们对我而言就是熟悉的陌生人,我想,在他们的印象里,我的状态同样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女生当着“陌生人”,又是公众场合,毫无顾忌地讲出幕后真相,着实令我很意外。
一般情况下,女性同胞爱面子的是绝大多数,而且婆婆妈妈们办事也蛮多明堂。我的老伴爱跳广场舞,她经常跟我吐槽,舞友之间总为排队站位扯皮拉筋。不是张三嫌李四把她挤到了旁边,就是王五嫌周六挡了视线。我老搞不明白,广场舞起的作用,不就是流汗健身吗?站在任何地方跳舞,运动量都一样,干嘛要老跟位置过不去?老伴说,那个差别就蛮大咧!一是,前面、中间这样的位置,受关注的优势大,二是,舞技好的人都被老师安排在前排或中间的位置,姑娘婆婆在一起混,哪个不想拼个好风头?原来如此,难怪有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结总非常到位。
问题是,某君这种搞法,背离了女性同胞的套路。要说,她也是个省城的姑娘,虽然现在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缩小了,但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差别还是很大的。她找了一个农村人为婿,这在一帮出生在城里的同学面前,不算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因为小市民的市侩意识不会随着时代进步立马消失。再说,她的丈夫吃里扒外去做冤大头,这纯属个人隐私,她不遮不掩地向外抖,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我心里这么想,但在“群”这一个公开场合,嘴上不敢说。只好以插科打诨的方式替她打圆场。
我回贴道:爹爹婆婆从哪里来不重要,婆婆爹爹在一起过得快乐才是关键。以前有个童谣,我们经常当歌唱:我大脚,你小脚。爹爹踩了婆婆的脚,咿哟!唉哟!快点进协和(指医院)。如果真弄到进“协和”的地步,事情就很麻烦。
本地“脚”、“和”的发音跟“哟”押韵,童谣唸起来朗朗上口。同学们看我这般表态,便都亮出了笑得喷泪的表情包。因为“同学”之意留给人的印象,总是凝固在青春年少的阶段,突然出现爹爹婆婆这类衰老级的称谓,自然觉得很搞笑。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我总算熬过了一关。
后来,从同学群的聊天记录中,我对某君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她的丈夫当过兵,估计还是个部队干部,退役后安置在本市。她们养的小孩,是一个姑娘。工作、出嫁都在深圳。她们俩老没有孙子辈的拖累,日子过得很悠闲。这些信息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累积出来的,因为“群里”每天除问候语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冷场。
有一天,某君突然又晒出了一组照片,并伴有文字讲解。
某君:这是我老公小童的老家,我们正在将他家旧宅改造成一栋(楼),还要在老址上重建一栋(老宅己拆除二十余年)。房屋归属权:被动地独资不享产权,做新时代的活雷锋。理由:我生的是姑娘,出嫁后是外人,没有该房继承权,弟媳生的是俩个儿子,可从传宗接代,无条件得这新旧两栋房子,这是婆家人的观点,小童也认同这一观点。
难怪某君不管不顾自曝家“丑”,原来问题的症结是在这里。房屋、财产是生活中重量级的大项,此类问题出了麻烦,一般人不可能轻易跨过这道坎。自从与同学群重建联系后,她一直絮叨这桩事,说明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很深。人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思想和情绪会变得极度烦躁和不淡定。
我如此讲,是深有体会的。我的儿子结婚前,不知受谁的影响要做丁克一族,选对象也以当丁克夫妻为标准。结婚后儿媳不干了,两人经常为要孩子闹矛盾。我和老伴总在作儿子的思想工作,儿子就是一根筋,每次劝解都是以吵架和斗气结束,弄得我和老伴心力憔悴。老伴甚至有放弃的念头,我对老伴讲,不能放弃,儿子目光短浅看不见将来是其一,家庭没有小孩维系,儿子的婚姻不会长久是其二。于是老俩口又是搜集资料,又是暗访心理咨询师,结果都不凑效。儿媳育儿的年龄又拖不得,那一阵搞得人很抓狂。
后来我大姐知道了这件事,要我们稍安勿躁,说我儿媳想要孩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齐心合力,因势利导,事件就能出现转机。经大姐一点拨,我还真有些开了窍,心也静了,气也定了。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儿子就改变了观念。事后回头总结,其实解决问题的路径很简单,当时找不到正确的办法,是因为心浮气躁。
某君的文字说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客观讲,夫妻双方有平等处置家庭财产的权力。某君丈夫在主张自己权力时严重侵害了她的利益,侵害者是她最亲近的人,她撕不下情面去跟丈夫对簿公堂,而她向丈夫主张权力时,却反被当作自私、狭隘误解。这是非常尴尬而又无奈的处境,她的愤怒我非常理解。
一女生立马出来劝慰某君:
@某君,童家老幼对你贤惠奉献是认可肯定的,只要身体健康,好好享受生活就开心快乐!花甲之年,一切都看淡些。
这是与某君关系密切的同学,从她的话音里,能感到其所持的观点与我的看法相同,只因微信群是公开场合,话不能直说,她只好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我估计这根本解决不了某君的思想问题,果然,某君很快发了一段文字仍然表达无可奈何的情绪:
某君:谢谢你的宽慰!是的噢,我也只能自我安慰解愁。看开些了,只当找了个挂牌丈夫的。不然的话,极有可能去六角亭医院住院去了。
“六角亭”是我们当地精神病院的代称,话语中的消沉气氛,让我实在忍不下去,就莾撞地冒起泡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