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普通一人 于 2020-11-5 15:53 编辑
利川市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寨子名女儿寨,就如同她那名儿,像一位羞涩尚未及笄的女子,深藏于谋道镇犁子园村境内,寨子距苏马荡景区有20多里。女儿寨与谋道镇著名的文化景点鱼木寨船头寨不同,那两个寨子都是四周徒峭的峭壁,独立成寨,人文遗留也较丰富,而这女儿寨东南西三方均与磨刀溪丘陵连成一片,十分开阔,北面却是刀劈斧削般万丈悬崖,比高达200米以上,寨子中仅在石壁上留下一尊神尼再无其他人类文化留存。女儿寨下方即百丈沟大峡谷。百丈沟大峡谷群山连绵,溪流密布,古树参天,民风淳朴。上起女儿寨,下至包家坝,峡谷悠长近10多里,因其山高路陡,沟壑纵橫,当地人称“百丈沟”。这百丈沟中的森林属次原始森林。好多人晓得谋道镇有棵杉王,还专门为它建喷泉建杉王园,但这森林深处有棵古树,树干粗大,需5人合围,通体笔直,树高达70米左右,树冠幅约600平方米,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据当地村民讲,此树已近600年树龄,高出谋道镇区杉王100余岁。当地人称“大树子”。经有关专家鉴定,该树种与杉王不同为“铁坚杉”,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为我国特产。女儿寨景色优美,地势险要,山峰独立,瀑布高悬。与谋道镇的铜锣、石鼓呈三角之势。“铜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谁人识得破,买下重庆府。”这是流传在利川谋道女儿寨一带的顺口溜,据当地口口相传,在谋道镇的铜锣与石鼓两点之间,埋藏着一笔巨大的宝藏,据传这笔宝藏和白莲教有关。 还是在清朝嘉庆初年,川江一带白莲教起义,抗争封建压迫,与清政府周旋近10年,使清王朝元气大伤,后起义失败,义军分散作战,一支百多人的娘子军来到谋道、百胜一带,见此地扼出入川鄂之要道,水源丰富,攻守自如,便扎根于此。姑娘们在北面峭壁上凿一条小径,在峰顶旁的悬崖的一个山洞里刻上独臂神尼的像,拜神尼为尊,领头者为帝,便开始自立为国,再与清朝作对。其时清八旗部队和地方武装联合围剿一年半,等他们攻入寨子,娘子军全不见踪影,有人说是女孩子们集体跳下万丈悬崖,也有人说是被神尼救走并远走他乡,从此这个不知名的寨子就叫女儿寨了。如今的女儿寨尘封几个世纪,独峰山顶再无其他人文踪迹,仅留下了峰顶岩洞中独臂神尼,默默守望着历经百年沧桑不老山川,也享受着人间香火,那寨子高,但女儿寨对面谋道至百胜公路的一块不足两平米的平台上,到处是红布和残余的香蜡纸烛,尽管此处如此偏僻竟香火绵绵,车来人往。说起神尼,相传在女儿寨附近住了一个瞎子老爹,他一身没有娶妻,成天给谋道南浦的一家地主当长工,每天晚上,还要回到10多里远的家里,照看自己双目失明的母亲。虽然他自己也是瞎子,但他风雨无阻,坚持天天回家。有一天,下了大雨,磨刀河里涨满了水,这个时候,瞎子老爹想回家也是无能为力,突然,一个好听的声音传了过来,老人家,您到哪儿去?老人说,我要去女儿寨,我要回家。这个好听的声音继续说,您跟着我吧,我牵着您。正好我也到女儿寨。老人高兴极了,他一手牵着这个美好的声音,伴随着雷电风雨,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淌过漫漫洪水的小沟,不知经过了多长时间,老人回到了他的住地,也就是一个破旧的岩洞,他正准备着给他结伴牵引着他的声音道一声谢,突然他发现一切突然归于寂静,但没了他手上却还感觉到温暖,正诧异间,一声惊雷,吓得他一哆嗦,他只好偎依在一块木桩下,他像是听到了一种声响,却又什么声响也没听到。第二天傍晚,他依旧要回女儿寨,到了铁水桥,同样这个美好的声音出现了,又一路结伴,老人随着这个美好的声音回到了家……就这样,这个美好的传说一年年传下来,知道的人们都坚信这是那神尼显灵。打那开始,附近的人们也就不顾山高路险时时前往祭拜,祈求神尼庇护。
想来,这女儿寨宝藏一说,与那张献忠宝藏说如出一辙,似有可信之处,但至今却无实证。但细细想来,这白莲教起兵反清有之,而这鄂川边界一线当年也正是白莲教活动重要基地,若女儿寨真有其事,则这藏银一说也不是没有依据,那支军队也得有后勤得有给养,银两应该是有的,但那么狹小的弹丸之地养不了多少军队,一群娘子军又能藏多少银?而这银两藏在谋道镇铜锣与石鼓之间想来也是一哑谜,因为清军来攻,必将这山寨围得水泄不通,那能容娘子军将那沉沉的银两转移出山寨掩埋?所以,根据现地山势地形,我料这宝藏若有的话,可能就藏在女儿寨面向谋道镇铜锣与石鼓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的峭壁的某点上,应该是就近掩埋,然后赴难。娘子军能在石壁上凿出神尼,那里又有悬崖峭壁上置石棺的技艺,将银两珠宝藏在那峭壁上应该不是难事。利川市一位谭姓文物专家也判断,根据顺口溜的指示,这笔宝藏应该在女儿寨一带,他曾多次实地考察,遗憾的是尚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不过,随着人类科技进步,那些传统寻宝方法有改进的可能了,再不必去爬山攀壁,只用无人机和金属探测器即可完成过去看来不可完成的侦测任务。这就看谁捷足先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