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公布了“关于拟对25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的公告”,并附名单,公示中显示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或长期难于联系到学生本人等多个方面。类似报道近一两年来,各大高校集中清退研究生的消息密集出现。有论者指出这是中国大学教育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的自然体现,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常行为。的确,从“宽出”到“严出”,确实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但类似事件近期集中密集出现,引发公众的持续关注,依然值得细致分析。 首先,大规模集中清退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补过去研究生管理的历史欠账。必要,但不会成为常态。步入新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进入飞速发展期,研究生录取人数从20年前的10万左右跃升至今年的110万人,数量的急剧增长,相应的管理却相对滞后,多年不毕业也不再参与学习的“僵尸”研究生数量越积越多,已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建立实施新的分流退出制度,清算和处理历史欠账,对早该分流退出的学生进行集中处理就成为了改革的前提。 其次,清退研究生,尤其是大规模集中清退研究生,对在校生是一场当然是一场无声的震慑教育。有效,但不应该成为常态。“清退”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惩戒,并且是最严厉的教育惩戒。“清退”的严厉和特殊在于,它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任何回转或者商量的余地,学生的声誉自然也受影响。最严厉的方式,本不该成为常规手段。 学生不能达成学校的毕业要求,必须按章处理,通过严格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另一方面,高校也得“挥泪”反思,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不清退或者少清退。这就是加强培养力度,完善导师制度,提高导师指导频率,降低指导学生规模,严格和完善招生考试、论文答辩等环节,真正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此外,还应该建立多元灵活的学业管理制度,如休学、转学、肄业、结业等,让学生在毕业和“被清退”的非此即彼之外,还有更多更优的选择。这是研究生管理在数量越发庞大之后必须探索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