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高校毕业生为工作而忙碌时,有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与传统的就业模式相比,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许多家庭并没有急着“等孩子养家”;部分高校毕业生不仅不用对家庭进行“反哺”,反而还可以在毕业之后继续得到来自家庭的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与之相比,寒门子弟通常不会“慢就业”,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立竿见影地改善生存生态。 不迎合世俗的评价标准,遵循自己的内心,“慢就业”本质上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从而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的过程。事非经过不知难,许多工作看上去光鲜、体面,只有自己体验过了才找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些别人口中的“好工作”,并不见得就适合你。“慢就业”提供了一个安顿期许的空间,有助于让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慢”的是速度,而不是态度。如果高校毕业生以“工作难找”为借口消极逃避,整天“宅”在家里或者出租房里,这并非“慢就业”,而是“懒就业”。如果虚度毕业到正式工作这段缓冲期,没有丰富、提升自己,浑浑噩噩混日子,不仅会给家庭增添经济负担,也会让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