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合理设置一批基层党组织。在原有支部堡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按照党章规定报批,单独建立党组织;对于暂时不具备单位建立条件的,按地域组建、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项目、楼宇)上等多种形式,联合建立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通过选派联络员和建立群团组织等途径,培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做好联系群众等工作,以此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二是选配一批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针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现状,打破“就地取材”的传统模式,广撒英雄帖,拓宽选任渠道。多种渠道“掐尖选”,各级党委拿出主要精力抓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通过考选任职、考察任职、选派任职等方式选配,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跨村任职搞选配,打破地域限制,变“村人治村”为“能人治村”,实现跨村任职,让“代村经验”惠及更多村庄,培养更多“代村式好支部”;着眼长远抓后备,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优选库”,从村非主职干部、优秀青年党员等群体中选拔入库,条件成熟的及时补充到村干部队伍中。 三是培养储备一批以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农村后备干部。将培养村居后备干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重点梳理确定一批优秀村级后备人才,实行动态化、户籍式管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居后备人才的压担培养。明确“五个倾斜”农村后备干部人选导向,即向年轻党员群众倾斜、向优秀民营企业家倾斜、向致富带头人倾斜、向在外经商能人倾斜、向威信较高的优秀人才倾斜,为推动基层经济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四是倒排转化一批农村后进支部。充分发挥到村任职干部、驻村党建指导员、扶贫帮困部门和包村领导、包村部门的优势作用,在开展转化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化解邻时矛盾、解决实际困难、介绍致富项目、培养科技能力、革新生产方式等工作,帮助协调财力、物力、解决交通难、就学难、办公难的实际问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促进整顿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后进党组织整顿建设不能够一蹴而就、一成不变。因此,在工作思路上要有长远打算,在工作部署上要有的放矢,在工作落实上要真抓实干,想实招、用实劲,求实效。
|